“遗命尤重”约束康熙皇帝不能为孝庄文皇后下葬

遗命尤重”约束康熙皇帝不能为孝庄文皇后下葬

                                 新西兰学者    Kirk Sun(孙强)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孝庄文皇后离世后,她的梓宫奉安在暂安奉殿长达37年而不下葬。这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

20060605154604270bb

通常的解释不外乎孝庄文皇后的特殊地位,经历和陵寝风水的问题等因素。许多人认为:在考虑到上面的诸多问题,使得康熙皇帝犹豫不决,以致于不知道何处可以恰当地安葬老祖母。

在这些假想的背后隐喻着:康熙皇帝没有下葬孝庄文皇后,是由于康熙皇帝的主观顾虑。进而,人们一直在猜测这些顾虑到底是什么?很少有人考究,是否是孝庄文皇后个人意愿的结果。然而这可能就是问题的关键!

笔者近期在阅读《清史稿》时看到,康熙没能给孝庄文皇后入土地宫,并不是康熙皇帝的自身顾虑,而是源于孝庄文皇后的“遗命”。曾国藩在咸丰皇帝即位后集议有关“罢郊配”事宜时疏言中有这样的一段:

“我朝孝治天下,遗命尤重,圣祖不敢违孝庄文皇后遗命,未敢竟安地宫。仁宗不敢违高宗遗命,故虽丰功伟烈,庙号未获祖称。”( 《清史稿》,卷八十三,志五十八,礼二 )

我们不能怀疑此番话的权威性,因为当时曾国藩任礼部侍郎,疏言对象又是咸丰皇帝。

康熙皇帝没有给孝庄文皇后建陵的原因是由于孝庄文皇后的生前遗嘱。“遗命尤重”,康熙皇帝不敢违背。

这是一个关键的转折。它指出,根本不是康熙皇帝不知道如何下葬老祖母,而是老祖母“遗命”约束了康熙皇帝。孝庄文皇后什么样的“遗命”,竟使得康熙皇帝无法给他尊敬的老祖母下葬?

    “遗命”约束康熙皇帝不能为孝庄文皇后下葬

孝庄文皇后生前曾经表露出,希望在百年之后下葬在东陵。因此,她的遗命中应该不会反对下葬在清东陵;“遗命尤重”,雍正三年就将孝庄葬入地宫。“遗命”中没有阻止雍正皇帝为其下葬。“遗命”就是针对康熙帝皇帝!。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钻了遗命的“空子”,从而使雍正得以为孝庄文皇后下葬,那已经是奉安暂安奉殿37年之后的事了。

“遗命”中还包含了限制后人(包括了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将陵寝建在清东陵之内的内容。

昭西陵的结构是一个可变化结构。
稍加改动就可以将地宫及上层建筑中的暂安奉殿围入清东陵。为了使后人明白其含义,它已经在关键的地方进行了处理。

首先,“昭西陵”陵寝是双围墙结构,如果将清东陵的风水墙与外墙连接,外层围墙就是清东陵的风水墙。在现在的昭西陵围墙上也已明确地标定了这个围入点,就是双围墙之间的那堵横断围墙(请参阅有关图文)。

雍正三年(1725年),世宗以孝庄文皇后暂安以来国家昌盛,圣祖在位历数绵长、子孙蕃衍为由,认为此地颇吉,故将暂安奉殿改为昭西陵,
雍正三年(1725年),世宗以孝庄文皇后暂安以来国家昌盛,圣祖在位历数绵长、子孙蕃衍为由,认为此地颇吉,故将暂安奉殿改为昭西陵。

其次,昭西陵没有隆恩门和隆恩殿(按照暂安奉殿的建殿原因,它不应是隆恩殿,而是一个特殊的內寝构成)。我们通常解释成,隆恩门和后寝的三座门是和并在一起,这是不恰当的解释。因为三座门之内,意味着已经进入到了后寝,就此意义上说,暂安奉殿就不是隆恩殿。昭西陵没有隆恩门和隆恩殿的“前朝”结构。作为一个陵寝结构,它应该是最基本,因为“昭西陵”并不是简单的妃园寝!

再者,陵寝未设桥涵等,这一切都是在暗示着后人:现在的昭西陵不是最终结构,而是临时凑合的陵寝;昭西陵是清东陵的内部结构;其它的上层建筑需要后人在清东陵内部完成。这就意味着,雍正皇帝只解决了建昭西陵地宫的问题,可是没有解决进入清东陵的问题。因为“遗命尤重”,孝庄文皇后的要求,雍正皇帝是没有完成。这一点雍正皇帝和后人是无法“钻”“遗命”的空子,同时也肯定了雍正皇帝是在遵守“遗命”。

孝庄文皇后离世后,康熙皇帝在紧靠近清东陵风水墙外附近修建了暂安奉殿(暂行永设殿,康熙起居注)。由这些可以明显地看出康熙皇帝在昭西陵的构思上已经胸有成竹。在将孝庄文皇后奉安于暂安奉殿基座之后,进行了封堵,又明显透露出康熙皇帝在做长期等待的打算。没能立即将孝庄文皇后下葬,似乎是在等什么事情发生。这个事情必定就是孝庄文皇后“遗命”的重要内容。

孝庄离世后是要葬在清东陵,人死“入土为安”。可是,孝庄文皇后竟然将自己的“入土为安”作为这样一个条件加以限制,这其中必定隐藏着重要的事情。这个事情之重要,孝庄文皇后已经不顾自己的后事。这个事情之难办,康熙皇帝在有生之年都没有完成!

她们之间隐藏着不可面世的秘密!

我们现在知道,这个秘密就是清世祖顺治皇帝!

孝庄发动的由清朝进关前的元老组成的权威集团废黜了顺治皇帝,并将顺治皇帝押往它乡(本文不想在此谈论它的动机)。由于当时许多因素的考虑,顺治朝是以顺治皇帝“患豆”驾崩,公诸于世的。 康熙朝鼎盛时期,顺治皇帝依然健在。由康熙皇帝的多次谒孝陵,反映出了康需皇帝对顺治朝的肯定以及孝庄文皇后观念改变。然而这个王朝被颠覆的事实是不能改变的。

顺治皇帝病逝于五十岁之前,当时孝庄文皇后依然健在。她知道康熙皇帝在处理顺治皇帝问题的态度:循规蹈矩,一如返顾。无意奉安顺治灵柩于孝陵,而是留给后人。无奈,孝庄文皇后亮出了“杀手锏”,留下了这道“遗命”,给康熙皇帝出了大的难题。北京石景山玉泉路出土的“龙袍干尸”灵柩,就是孝庄“遗命”的核心,也正是它的存在,才引出了清东陵的如此众多悬疑。

孝庄文皇后为了确保顺治皇帝最终能进入清孝陵,遗命康熙皇帝:你如果不将顺治皇帝奉安清孝陵,就不要在清东陵为我建陵。康熙无法下葬孝庄,遗命给雍正皇帝来下葬孝庄文皇后。可是由于无法为顺治皇帝下葬,也就不能最终解决孝庄文皇后的陵寝问题。

几代清朝皇帝都在期待着后人将顺治皇帝奉安孝陵,改造昭西陵,使其进入清东陵。其中最为迫切的一位皇帝,就应是雍正皇帝,因为他还背着一个“图某篡位”的黑锅。

很明显,在这个问题被澄清之后,会有许多前清疑团得以解决。同时也会有新的问题出现。我们需要科学考古,科学历史。它所研究的对象,要求它必须具有实证性。

Kirk Sun 原名孙强,

1959年6月出生在中国辽宁省,大连市。

毕业于《大连海事大学》,光学信息处理专业,硕士学位。

一直在大连海事大学基础部物理教研室,从事物理教学及研究工作。

1998年移居新西兰,现驻奥克兰市。祖父,孙晓野,为中国著名语言学家和书法家。

业余清史学及考古研究学者。三年前的意外得知”龙袍干尸“悬疑,使他产生了兴趣,立即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先后有十多篇文章发表在”文化中国“和其它网站上,许多被列在”考古学术“栏目。

参考文献

说明: 以下参考文章,反映了作者研究过程。有许多内容在判断上有误或不恰当,是由当时的信息量不足所致。

1“龙袍干尸密码 ,文化中国。

2由顺治皇帝被废黜而引发的清朝初期一系列的谜团,文化中国

3龙袍干尸是清朝一个被废黜的皇帝,文化中国。

4顺治皇帝,您为什么会被葬在北京石景山,文化中国。

5皇城相府顺治皇帝的囚禁地,文化中国。

6皇城相府围城是清东陵风水墙及其走势的缩微,文化中国。

7皇城相府透露出康熙皇帝令人震惊的意图,文化中国。

8“顺治皇帝是被废黜的历史寻迹,考古学术,文化中国。

9 三个石牌坊的设置凸显雍正皇帝另起陵寝目的,文化中国。

10“龙袍干尸与顺治皇帝画像的五官特征。

11景陵妃园寝显露天机,考古学术,文化中国 。

12 《康熙起居注》

13《清史稿》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