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其利:从工人到清史研究专家
2003年5月12日 11:53
北京有一个工人,20年前,偶然的一件事,使他迷上了清代王爷坟。从此,他踏上考察研究的艰辛之路。
为此,他两次丢了工作,花尽了家中的积蓄,但他与八百多位清代皇族后裔成了朋友。他写出了数十万字的学术著作,填补了清史研究的空白。
一本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的名叫《清代王爷坟》新书,成为北京各大新华书店本月十分抢眼的新宠。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本二十多万字的学术著作,作者竟是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工人。他叫冯其利,人们称他是中国第一个研究清代王爷坟的人。
溥杰先生鼓励他搞研究
冯其利今年53岁,上学的时候,正赶上“文革”,基本上没有学到什么。稀里糊涂地中学毕业了,他进工厂当了工人。1978年,他经人介绍为著名学者郑公盾先生抄写文稿。抄了一段时间后,他忽然发现自己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清史,简直入了迷。从1978年到1982年,他读完了包括《清史稿》在内的百余部清史专著,同时,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
1982年7月,《北京晚报》登了一条消息,辽宁抚顺的萨尔浒古战场开放,展出的62件明清石刻,都是从北京西郊隆恩寺运去的。时年32岁的冯其利心生疑问,隆恩寺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明清石刻呢?较真的他,决定前去考察。冯其利不会骑自行车,只能乘公共车到郊外,其余的路程就只有徒步进行了。
那天是个休息日,他来到了隆恩寺,结果发现这里变成了北京军区某部的驻地。看来,问题是没有办法搞清了。可就在心灰意冷的时候,他发现附近有一个清代王公坟墓的遗址。问旁边几位老人,谁也说不清墓主是谁。
强烈的求知欲使他没法安静,他非要弄清楚那个墓主不可。于是,他想去请教溥杰先生。可是,从来和溥杰先生没有交往,人家会接待吗?犹豫许久,他来到护国寺街,敲响了溥杰的家门。
溥杰先生缓步走了出来,亲切地说:“小伙子,进来吧。”这样轻易走进末代御弟的家,这是他始料不及的。
溥杰听明白了他的来意后,很高兴。他说:“隆恩寺那个王爷坟究竟是哪位先人,我也说不清,不过,我可以介绍你去认识两位专家,你去请教他们。研究王爷坟是清史中的空白,你大胆地往前走。”于是,溥先生给他写了个便条,让他去找那两位专家。
两位专家也回答不出他的问题,但是,却给他打开了一扇门。他们告诉冯其利:“研究清代宗室王公墓葬也是一门学问,现在还没有人搞,你不妨试试。过去一些地图上标的地名不准确,有的地图只标出坟冢,却不标名称。你如能把它搞清楚,那将是很有价值的一件事。”冯其利听了眼睛一亮,他意识到抓到了一个好项目。
一周以后,他又来到了隆恩寺,经多方查找,他找到了当年王爷看坟人的后代赵成德。老人对他说:“坟主的后代姓曾,是个大夫,住在福绥境胡同。”
冯其利返回城里,找到了曾大夫。曾大夫拿出家谱让他看,原来墓主是努尔哈赤的第七子阿巴泰,清初的饶余敏亲王。
首战告捷,冯其利兴奋不已。
吃树叶充饥借车站过夜
溥杰先生告诉他,清朝入关前后有十二代皇帝,光皇子就有近百位,亲王、郡王封了八十多,大都埋在北京四周郊区风景秀丽的地方,民国以后,破坏严重,很多连墓碑都找不到了,研究起来很难呀。冯其利觉得正因为难才有价值。
1986年3月,冯其利决定考察康熙第七子淳度亲王的墓。他只是听说在易县,但具体方位不详。
一天中午,他来到河北省易县清西陵文管所,尚洪英所长给他安排了住宿,他吃过午饭就出发了。步行15公里,他来到神石庄。下午3点,他走进破败的墓地对遗址现状一一作了文字记述,并拍摄了大量实物照片。
第二天清晨,他起床就去找果亲王后裔的坟。两座山翻过去了,还是没有找到。
将近10点的时候,他遇到一个名叫马增亮的青年,小马听说他是来考察王爷坟的业余清史研究者,很是钦佩,表示愿意给他带路。小马从小就在山上打柴,走山路如履平地,冯其利跟在后面气喘吁吁。起初他还能咬牙挺着,又翻过三个山头,冯其利实在挺不住了,他请求小马歇一会儿。这时已是中午,身上的干粮也吃光了,肚子饿得咕咕直响。
冯其利说:“啥吃的都没有了,怎么办呢?”小马笑着说:“柏树叶子可以吃呀。”说罢,随手撸了一把吃了起来。
冯其利学着他的样子,也吃了下去,味道虽然苦涩,但吃下去,身上立刻有了力气。为了节省时间,他们一边吃柏叶,一边往前走。
到下午1点的时候,他们终于来到了果郡王的坟地。小马挥挥手走后,冯其利精神来了,他掏出笔记本开始抄写墓碑,抄完了就拍照片。他把要做的一切都做完了的时候,天黑了下来。
他本来想到山下投宿,可是,走着走着,山路就看不见了。没办法,他走进了一个叫娘娘庙的古刹。
山风呼呼作响,娘娘庙里阴沉沉的,他躺在地上,翻了几个身睡着了。第二天,下了山,到了文管所,他对尚所长说他在娘娘庙睡了一宿,人家大吃一惊,说:“你这个北京人变成山中的野人了。那地方我们都不敢去住,夜里有狼呀。”冯其利听到这里心里一阵冷。尚所长又说:“就凭你这个劲,一定能干成大事。”
冯其利去密云调查大书法家启功的祖先清和亲王弘昼的坟地,差点被人当作是盲流。
那天,他到了密云,就想去卸甲山乡。汽车站的人告诉他,下午3点才有到卸甲山的车。冯其利决定走着去。从县城到卸甲山有11公里,中间还要绕两个山头。冯其利到村里已是下午4点,他找到了和亲王的墓。调查完毕,往回走的时候,他的腿都直不起来了。可是,他必须在6点前赶回县城火车站。他一路小跑,紧赶慢赶,刚走到铁道边,火车却抢在他前面开走了。
火车站的工作人员对他说,没有车了,要想回北京,只能等到夜里,才能有一趟从承德开来的路过车。这样,冯其利只好在车站睡了半宿。睡觉的过程中,他几次被警察叫醒,人家认为他是盲流,他出示了车票,人家才半信半疑地走开。凌晨三点半,从承德开来的火车终于进站了,到了北京,冯其利来不及回家,直接去工厂上班了。
为红学研究揭开百年谜团
冯其利自幼喜爱《红楼梦》,长大后听说曹雪芹的姑父纳尔苏是第五代克勤平郡王,表哥福彭是第六代克勤平郡王,他们家是努尔哈赤次子代善之后、清初封的“世袭罔替”的八大铁帽子王之一。但是,关于克王家族在曹雪芹年代具体状况如何,红学界历来莫衷一是。
研究王爷坟以后,他特别想知道这两位与曹雪芹密切相关的王爷葬在何处,并且他还想在坟地及看坟人那里挖掘出鲜为人知的信息。
1988年,他在一份资料上看到,平郡王府可能在京西海淀区四季青乡田村有一块墓地。
冯其利兴致勃勃来到了田村。他找到了村中的九旬老人王德玉,老人是当年看坟人的后代。克王府素有宽待下人的厚道家风,坟地四周的土地一律赏给王家耕种。因此,王家人至今仍对历代克王心存感激。听说有人来考察克王坟,王德玉老人自是忙前忙后。
王德玉老人说,克王府在木樨地、怀柔、房山、海淀都有坟地,仅海淀田村周围就有三处。南平庄这一处葬的是从纳尔苏的父亲第四代平郡王纳尔福开始的四代五任平郡王。他们依次是纳尔福、曹雪芹的姑父纳尔苏、曹雪芹的表兄福彭、曹雪芹的表侄庆明和庆恒。
根据墓碑和王德玉的口述,冯其利还得知另外一些史实。
纳尔苏袭爵不久,就由康熙赐婚,娶了康熙乳母孙夫人的孙女曹佳氏为王妃,这就是曹雪芹的大姑母。康熙对这桩婚姻很满意,这是他打破“满汉不通婚”祖训的一个成功范例。为此,他特别赐了筵宴,以表祝贺。纳尔苏曾随抚远大将军十四阿哥允题平定西陲,一度摄大将军印事。雍正元年(1723年)因受允题牵连,管理上驷院。上驷院的职责主要是负责宫内御马和皇家牧场,原也是不错的差事。可在骄傲的平郡王看来这不过是弼马瘟,是对他这个铁帽子王的侮辱。这样想着便也罢了,偏偏他又说了出来。说出来便也罢了,偏偏又传到雍正的耳朵里。于是,王爵被削掉。但由于克勤王是老祖宗定的铁帽子王,所以,雍正又把这王位让纳尔苏的儿子福彭袭了。福彭时年20岁,这个满汉混血儿身上更多的是曹家人的机敏和沉稳,且与宝亲王弘历是宗学同学,两人十分要好。所以,袭爵以后,职位一路飚升,雍正十二年八月竟被授为定边大将军,十三年十一月协办总理事务,成为皇家政治军事集团的骨干。曹家在雍正五年被抄以后,福彭是给予很多照顾的。不然,曹家的结局将会更悲惨。遗憾的是,福彭于乾隆三年十一月十三日英年早逝,享年41岁。乾隆特例为之“辍朝二日”,并派大阿哥两次前往“代祭”。辛亥革命以后,克勤王府迅速衰败。1913年,王府后人将坟地卖掉。1915年,坟墓被盗。1924年,王府后裔英颀起灵,将福彭等王的骨殖移到了大山子里边。1927年,王府后裔又把福彭的驮龙石碑卖给了张学良。
冯其利采集到的这些珍贵史料,很多是正史上所遗漏的。消息传到红学界,人们竟有石破天惊之感———纳尔苏和福彭的坟墓,中外红学家们找了多年也没有找到,他们认为冯其利揭开了百年红学史上很多谜团。克勤王府的后人著名画家于昭远得知后,对冯其利表示了谢意,两人成了好朋友。
“下里巴人”把他推上专家宝座冯其利在20年的考察研究中,还找到了一个被常人所忽视甚至轻视的法宝,那就是“下里巴人是老师”。他说:“在野外考察中,我惊讶地发现,普通老百姓对我们传统文化有着不可思议的热爱。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山野农民,只要我去请教,他们都能滔滔不绝地告诉我,他们还希望我能整理出来。他们说,现在人们不重视这些东西,将来想起重视了,却没有人能说出来了。”
1984年,冯其利想搞清楚郑亲王的坟地。找了许久,也没有找到线索。后来,他听说郑亲王的后裔金晏煦住在西郊八里庄。于是,他在村里找了几家姓金的,也没有找到金晏煦。人们说,村里压根就没有这么个人。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他忽然发现垃圾堆旁有个老人在砸玻璃瓶子。冯其利走了过去,他也不理会,只一心一意地砸。冯其利蹲在他面前,他还是不理会。砸完了,这老人才抬起头来。冯其利赶紧问金晏煦的住处,老人说:“西走二里地,到亮甲店新村有个小饭店,饭店后面就是他家。”冯其利按照老人的指点,果然找到了金晏煦。金晏煦住处的旁边,就是郑王坟。关于郑王坟,金晏煦给他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金晏煦说,在八里庄只有那个拾垃圾的老头知道他,因为老头经常到前面的饭店收酒瓶子。冯其利暗自庆幸,如果他轻看了拾垃圾的老头,那他将与郑王坟失之交臂。
冯其利在北京史学界有了名气,数十万字的笔记和数千张照片凝结而成的《清嘉庆位下诸王坟地及后裔》、《清道光位下诸王坟地及后裔》等书稿引起人们广泛关注。1986年,溥杰先生八十寿辰,社会各界名流都到溥家祝寿。北京民族事务委员会特别推荐冯其利参加宴会,并安排他与溥杰长谈。溥先生对他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并与他合影留念。
冯其利由一个工人成为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史研究会会员,他的代表性学术著作有《京郊清墓探寻》、《清朝王公府地》、《清代王爷坟》。因为全身心地投入到考察研究清代王爷坟的活动,冯其利两次丢了工作,家中的积蓄也花得一干二净。
2000年6月,北京市档案馆得知他的困境后,聘他入馆搞研究,独树一帜的王爷坟研究,使他成了颇有名声的清史研究专家。许多爱新觉罗后人,由于年代久远弄不清祖先的支系,他们纷纷到冯其利家里来寻根,他就热心地帮助人家查找,根据自己掌握的八十多位清代王爷的翔实资料,他往往很快就能帮助人家查出几代乃至十几代前的祖辈宗系和支系。
为此,他和八百多位皇族后裔建立了友好关系,常常和这些人在一起探讨相关的清史问题。“金枝玉叶”们一点也不敢小瞧这位工人出身的清史专家,他们恭恭敬敬地称他为冯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