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读史,见史书记载了这么一段清世祖顺治皇帝向一位和尚说的话:他说自己很不幸,五岁时父亲(即清太宗皇太极)就去世,母亲(即孝庄文皇后)因只有他一个儿子而对他较为溺爱,从小疏于管教。
当时顺治帝年幼即位,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把持朝政,他似乎没有半点想要把权力交还给侄儿的意思,因此也没有安排小皇帝接受教育,就这样让他“游戏人间”直到14岁,但没想到多尔衮后来暴毙,顺治帝才方始亲政,亲自治理国家大事。
不过问题就来了,这时的顺治帝仿若一个没受过教育的少年,而面对满朝文武大臣们呈上来的奏章时,他完全读不懂、看不明白,可是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选择励精图治,想要发奋弥补自己的先天不足。
除了处理朝政,顺治帝说他利用剩余的时间来勤奋读书,每天凌晨3至5点就起床学习,用了9年时间才追回之前所失去的,他还为此曾经读书读到吐血!
给予现代人的启示
以上这段对我有不小的启发,一是从古人身上,我们看到只要有恒心、毅力,坚持努力不懈,终究会学有所成,顺治帝可说是从一个近乎目不识丁的小少爷,通过自身努力而成为一位精通满汉文化的少年天子。
另外,他说自己是独生子,因母亲过分溺爱而缺乏管教,其实这和时下很多父母亲是一样的,我就见过不少人把自己的孩子当成是天才儿童,在教育方面甚是宽松,殊不知这样做恐怕反而会让孩子日后遭受更多的困难。
读罢,抚书临窗,外头是如此宁静,但这史书上短短几行却在我脑海里弹出了多少涟漪,我们必须抱着虚心的态度来读历史,因为书里充满了古人的智慧,能成为现代人在困境、黑暗中的盏盏明灯。
不过如果阅读者自以为是,或纠结于某些莫名其妙的牛角尖,那就真的是浪费时间了。
(“上一日语师朕极不幸,五岁时先太宗早已宴驾,皇太后生朕一身,又极娇养,无人教训,坐此失学。年至十四,九王(多尔衮)薨,方始亲政。阅读诸臣奏章茫然不解,由是发愤读书。每晨牌至午理军国大事外,即读书至晚,然顽心尚在,多不能记。逮五更起读,天宇空明始能背诵。计前后读书读了九年,曾经呕血。”—《天童弘觉忞禅师北游集》)
关于作者:沈斯涵,1984年生于新加坡,目前担任新加坡清史研究学会会长、也是新加坡作家协会财政、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清代政治史、宫廷史和皇陵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