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

八旗制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由太祖努尔哈赤在女真人牛彔制基础上建立的。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始建四旗,正黄旗、正蓝旗、正白旗和正红旗。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四旗,称镶黄旗、镶蓝旗、镶红旗和镶白旗。

定三百人为一牛彔,五牛彔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固山即旗)。满族人按八旗制分隶各旗,平时生产,战时从征。初建时,不但在军事上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具有行政和生产职能。

清朝统一,太宗皇太极为加强对旗人的束缚,增强了八旗制的军事职能,并为扩大军事实力,又建立了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各旗有军营、前锋营、骁骑营、健锐营和步军营等常规伍,司禁卫,云梯和布阵等职。

另外,设立了相礼营、虎枪营、火器营和神机营等特殊营伍,演习摔跤、射箭、刺虎和操练检枪等。由于清初诸帝很重视枪炮武功等实战本领,八旗军在平定三藩,收台湾各抵御沙俄侵略等战斗中都取得了辉煌战绩。

八旗兵分为京营和驻防两类。京营是守卫京师的八旗军的总称,由朗卫和兵卫组成。侍卫皇室的人称朗卫,且必须是出身镶黄、正黄和正白上三旗的旗人,如紫禁城内午门、东西华门、神武门等由上三旗守卫。驻防是指驻防全国各要地的八旗。

京营总兵约十万,驻防兵人数也在十万左右。

镶黄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部勒盟西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黄色镶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

清末时的规模达到下辖84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很多清皇室成员都是镶黄旗,如嘉庆帝的皇后孝和睿皇后,乾隆帝的皇贵妃,”垂帘听政”的慈禧和慈安(也称东宫)都是,朝廷的高级官员中也有不少是来自镶黄旗的。

正黄旗


以旗色纯黄而得名。正黄、镶黄和正白旗列为上三旗,上三旗均无王,都归皇帝所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至清末,是八旗洲中人最多的一个,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康熙的爱臣,乾清门一等侍卫纳兰性德就是正黄旗人。

镶白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白色镶红而得名,镶白旗属于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是84个整佐领,兵丁2.6万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正白旗

位置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初定,以旗色纯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中的上三旗之一,顺治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有正蓝旗,因在顺治初,多尔衮将自己所领上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这以后就成了定制。

正白旗是皇帝亲统之一,旗内无王,兵为皇帝亲兵,并从中挑选侍卫皇室的成员。清末规模为辖86个整佐领(基本户口和军事编单位100-300人为一单位)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清朝末代皇后婉容是正白旗人。

镶蓝旗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蓝色镶红而得名,镶蓝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模达到下辖87个整佐领又一个半分领,兵丁2.7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5万人。著名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先生便是蓝旗人。

正蓝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闪电河流贯领接河北。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纯蓝而得名。正蓝旗在顺治前与正黄、镶黄列为上三旗,顺治初,被多尔衮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亲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模达到下辖83整佐领11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镶红旗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为红色镶白而得名,镶红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6个整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清光绪帝的宠妃珍妃就是镶红旗人。
正红旗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为红纯红而得名,正红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旗,规模为下辖74个整佐领,兵丁2.3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1.5万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隶正红旗;清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珅也是红旗人。
编制
禁旅八旗

禁旅八旗,又称京旗,分左右翼驻扎北京内城,皇城以外的地方。

左翼四旗,镶黄旗在城东北,驻安定门内,依次而南为正白旗,驻东直门内,镶白旗驻朝阳门内,正蓝旗驻崇文门内;右翼四旗,正黄旗在城西北,驻德胜门内,依次而南为正红旗,驻西直门内,镶红旗驻阜成门内,镶蓝旗驻宣武门内。

京旗各佐领在行政上归本旗都统管辖,但在军事系统上,又按照兵种,将前锋、护军、马甲、步甲独立编营。其中,骁骑营(马甲)、护军营、步军营(步甲)均按旗分设,前锋营按左右翼分设。护军营与前锋营平时警卫宫禁,皇帝外出时扈从行营,是八旗兵的精锐。以后陆续增设虎枪营(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火器营(1691年,康熙三十年)、健锐营(1749年,乾隆十四年)、善扑营、神机营(火枪)为特殊兵种。

清代禁旅八旗顺治年间约有兵丁8万,乾隆年间为10万余人,清末增至12万余人。禁旅八旗以满洲八旗为主,遇有战事,派出作战,战毕撤归京师,为清朝基本的军事力量。

驻防八旗

 京畿驻防

京畿驻防的驻防地,分为几大类。如顺义、昌平、三河、良乡等地,均是最靠近北京城区的地方,他们实际上是作为京城护卫的外围。更远的驻防地,如保定、太原、沧州、德州,均是从北京向各个方向的交通要道。起初清廷重点布防于南方,特别是东南。后来到了康熙中期之后,准噶尔等势力崛起,故而康熙帝开始将京畿驻防中薄弱的北方地区进行加强。

 直省驻防

直省驻防,指的是清代在各行省设立的驻防地点。最初多是临时性的驻扎。后来,其中的某些重要地区的驻防陆续成为定例,就形成了清朝直省驻防的结构。

  • 西安驻防
    • 西安驻防在顺治二年设立,由于西安是屯驻重兵和积储粮草以备进攻湖广、四川的基地,也是震慑山西、陕西反清势力的中心,故而西安驻防的兵力在清初一直是有增无减。西安驻防设设将军一名,有满蒙兵丁4000,汉军兵丁3000。
  • 江宁驻防
    • 江宁驻防在顺治二年设立。江宁,即南京,为六朝故都,也是南北水陆交通的要冲。清廷设驻防将军一名,兵额一般为满蒙兵丁4000,无汉军。
  • 杭州驻防
    • 杭州驻防在在顺治二年设立。由于杭州是南方重镇,而且南明在杭州的势力遗留较大,为了保证南方的粮米调运,清朝统治者便设立了杭州驻防。设驻防将军一名,杭州驻防兵丁有4000人,主要为满蒙八旗兼带少量汉军。
  • 福州驻防
    • 福州驻防设立于康熙十九年,驻防兵丁是三藩耿氏的旧部,他们在耿氏入旗后,隶属汉军上三旗,设驻防将军一名,共兵丁1000人,皆为汉军,后来有所增加。
  • 广州驻防
    • 广州驻防设立于康熙二十年,驻防兵丁是三藩尚氏的旧部,他们在尚氏入旗后,隶属汉军上三旗,共兵丁1125名。康熙二十二年,设驻防将军一名,又从京师派来下五旗汉军兵丁1875人,合计3000人,皆为汉军。
  • 荆州驻防
    • 平定三藩之乱后,清朝统治者认识到了荆州在地理方面的重要性。于是,康熙二十二年,成立了荆州驻防。设驻防将军一名,从京师、西安、江宁共调拨4000兵丁驻防,无汉军。
  • 宁夏驻防
    • 雍正三年,由于对青海用兵,宁夏驻防以此成为定制。乾隆初年,设驻防将军一名,共驻扎甲兵3400名左右,后来人数有所下降。
  • 成都驻防
    • 成都驻防最初成为荆州驻防的一个分支。后来由于乾隆年间的大小金川之乱,成都驻防才正式成立,设驻防将军一名,并在原有的1600人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充。
  • 开封驻防
    • 开封驻防的设立,是因为河南作为“天下之中”、“九州腹心”,便于链接各省。故而在康熙五十七年设立开封驻防,设城守尉一名,共驻扎满蒙兵丁800人。
  • 青州驻防
    • 青州驻防的设立,和开封驻防相似。由于山东一向被视为京师的臂膀,所以雍正七年,在青州设立了驻防。青州驻防只调拨满洲兵丁,设副都统一名,雍正年间升级为将军,乾隆年间又降回副都统级,共2000人。

东北驻防

东北是满洲的故乡,一直被视为“根本之地”,清朝统治者在东北设置盛京、吉林、黑龙江三驻防将军。刚入关时,由于刚刚离开故土,清朝统治者对于东北驻防的重要性并不十分关注,到了康熙年间,沙俄的势力步步逼近,清朝才意识到东北的重要性,并开始大量进行屯田。在屯田的同时,扩大了旗人的数量,也增加了东北的军事能力。。东北驻防的最主要特点,就是他们保持了入关前八旗“出则为兵入则为农”的特征,以盛京为中心,组织和训练士兵并在紧急时刻将兵源输送到前线,这种做法一直持续到清末。

  • 盛京驻防
    • 康熙三年,康熙帝将盛京昂帮章京改为辽东将军,开始恢复八旗对于辽东地区的实际统治。后来随着时间推移,盛京驻防人丁数量不断扩大,其中以新满洲的和汉军最多。另外,除了盛京城外,盛京周边义州(今义县)、开原、菲尼克斯(今凤城)、复州、辽阳、熊岳、岫岩、金州、锦州均是盛京地区驻防的地点。在东北三省中,盛京地区的兵力是最强的,基本上保持5000人以上,清末奉天地区的八旗甲兵,已经达到20000人左右。
  • 吉林驻防
    • 吉林一带驻防,最早的重心在宁古塔。明代女真三大部:建州、海西、东海,其中建州、海西大部分都进入了八旗,而东海(野人女真)则很多都没有入旗。宁古塔最早就是作为征抚虎尔哈、瓦尔喀等东海女真的。康熙九年,宁古塔附近瓦尔喀女真人编为14个库雅喇佐领,兵额为850人。康熙十三年,虎尔哈女真入旗,编为40个新满洲佐领,兵额2000。于是在康熙十五年,宁古塔将军移往“江带三方,田沃万顷”的吉林乌拉,吉林驻防正式成型。吉林驻防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民族属性的复杂。驻防旗分内,有锡伯佐领、虎尔哈佐领、三姓佐领、库雅喇佐领等等,另有“江上打鱼壮丁八姓”等原住民。
  • 黑龙江驻防
    • 黑龙江驻防在东北三将军中设置的最晚,康熙二十二年才初步形成,屯驻瑷珲。黑龙江驻防的一部分兵丁来自布特哈打牲八旗,他们是以嫩江流域的索伦诸部为主体编成的108个佐领。清朝政府从这些布特哈打牲八旗中抽调了2000多人,编成了39个八旗索伦佐领和达斡尔佐领,分驻于瑷珲、墨尔根、齐齐哈尔等地。布特哈八旗是一支相当有战斗力的军事力量,清代关内有战事的时候,经常调他们入关协从作战。

边疆驻防

  • 热河驻防
    • 热河三面连接蒙古,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热河驻防设立于雍正初年,地点,在避暑山庄、喀喇和屯、桦榆沟、木兰围场。兵额分别为2000、400、200、1000。
  • 察哈尔驻防
    • 察哈尔部本身是林丹汗的后裔,林丹汗的儿子孔果尔额哲投降后被编为察哈尔八旗,驻扎义州。康熙十四年察哈尔八旗被迁往宣化、大同边外,设口外游牧察哈尔八旗,与蒙古的世袭特点不同,察哈尔八旗的独立性极低,处处受到中央政权的管理。后来厄鲁特部人丁也编入察哈尔八旗,扩大了察哈尔八旗的实力。乾隆二十七年,察哈尔驻防正式屯驻张家口。察哈尔八旗既不属于满洲八旗,也不属于蒙古、汉军八旗,这点是各地驻防中最为特殊的。
  • 绥远
    • 绥远城本是清廷在土默特部近旁建立的一座驻防城池,本身由准噶尔的2400人、热河驻防1000人、右卫蒙古兵500人驻防。而蒙古土默特部,在天聪八年就编为二旗,其独立的行政性被清朝统治者逐渐剥夺,最终在乾隆二十六年,绥远城将军设立,土默特事务完全交与绥远城驻防管理。
  • 新疆驻防
    • 乾隆二十七年,平定了准噶尔和大小和卓之乱后,清廷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直接统治新疆。共有驻兵:满蒙八旗兵丁6400、达什达瓦所属厄鲁特兵丁500、黑龙江索伦兵丁1000、察哈尔兵丁1000、东北锡伯兵丁1000、厄鲁特各部兵丁2300、沙毕纳尔(喇嘛属民)兵600,另有绿营兵3000,共15000人的驻防格局。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