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该国位于马来半岛南端,其南面有新加坡海峡与印尼相望,北面有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紧邻。新加坡是全球最为富裕的国家之一,属于新兴的发达国家,其经济模式被称作为“国家资本主义”,并以稳定的政局、廉洁高效的政府而著称。新加坡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根据调查,新加坡是继纽约、伦敦和香港之后的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工业是新加坡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快速发展至今,新加坡已成为全球第三大炼油国,以及世界电子工业中心之一。新加坡在城市保洁方面成绩斐然,故有“花园城市”之美称。
|
|
国名由来
新加坡是位于马来半岛最南端的一个岛屿,勤劳勇敢的人民在这片弹丸之地创造出了许多世界奇迹,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航运中心。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原意为“狮城”。据马来史籍记载,公元1324年左右,苏门答腊的室利佛逝王国王子乘船到达此岛,在现今的新加坡河口无意中发现一头动物形若狮子,于是把这座小岛取名“Singapura”。“Singa”就是狮子的意思,“Pura”则代表城市,而狮子具有勇猛、雄健的特征,故以此作为地名,这就是新加坡 “狮城” 的来历。
中文称谓
在过去,新加坡一直用“新嘉坡”作为其独立初期的通用中文国名。由于受到当地华侨所带来的语言(包括粤、客、潮、琼、闽语等)习惯影响,也在后期出现许多衍生的国名称谓,例如“石叻”、“叻埠”,甚至“实叻埠”等,而外界也普遍以“星洲”、“狮城”、“星岛”、“星国”、“花园城市”来描述新加坡。
人口结构
2011年中新加坡人口临时数字为526万,其中327万人属于新加坡公民和54万个永久居民简称PR,居住在狮城的外籍人士数目相当多,有约146万人。新加坡公民主要以种族区分:华人即汉族占人口的74.1%,马来人13.4%,印度人9.2%和欧亚裔3.3%(包括峇峇娘惹),占了人口的1/4。大多数的新加坡华人源自于中国南方,尤其是福建,广东和海南省,其中4成是闽南人,其次为潮汕人、广府人、客家人、海南人和福州人等。新加坡人口密度7257人/平方公里,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国家之一,全国人类发展指数为0.866 (世界国家和地区第26位)。
早期历史
新加坡历史可追溯至3世纪,当时该岛已有马来人居住,其最早的文献记载源自3世纪东吴将领康泰所著的《吴时外国传》,据新加坡学者许云樵考证,蒲罗中是马来语“Pulau Ujong“之对音,指半岛南端的岛国。”蒲罗中“是新加坡岛最古老的名称,比淡马锡(明朝把新加坡称作“淡马锡”(爪哇语:Temasek)早一千多年。新加坡岛开始受到重视是14世纪,室利佛逝王子拜里米蘇拉建立马六甲蘇丹王朝并将其建设成港口,比较可惜的是葡萄牙人在1613年焚毁了河口的据点。此后两个世纪内没有关于新加坡的史料。
英属时期
新加坡早期移民都是靠着新加坡河维系生计的
新加坡现代历史要追溯至19世纪初期,英国正在扩张其在印度的版图以及与中国的贸易。他们急需找到一个能够让其船只停泊、维修的港口,以在与荷兰人的贸易竞争中取得优势。1818年末,总督莱佛士在马来半岛的南端建立一个新的贸易港。莱佛士于1819年1月29日在新加坡河口登陆之后,发觉新加坡岛拥有发展成为港口的优越条件,南部的水域宽敞很少风暴影响,附近的溪涧也有充裕的水源提供饮用水。
日据时期
1941年尾,英国完全低估了日军的战斗力,直到日本出其不意地攻击新加坡,这是大英帝国皇冠上的一枚小宝石。新加坡扼守着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航运要道马六甲海峡的出入口,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她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作为英国在东南亚的政治经济中心,日本必须拿下新加坡才能彻底把英国人赶出东南亚。新加坡华侨人口密集,这里是南洋华侨抗日运动中心。陈嘉庚领导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便发动东南亚八百万华侨,为中国筹集了约合4亿余元国币的巨额外汇。此时落入虎口的新加坡华侨由于先前曾大力援助中国抗日,又组织义勇军进行过英勇的抵抗,因而遭到日本的忌恨和疯狂报复。
纪念碑四面都有不同文字的铭文,中文部分这样写道:“一九四二年二月十五日至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八日,日军占领新嘉坡,我平民无辜被杀者,其数不可胜计。越二十余年始得收敛遗骨,重葬于此,并树丰碑永志悲痛。”
1945年9月,英军回到新加坡,1946年3月,军管结束,海峡殖民地也正式解散。1946年4月1日,新加坡成为直辖殖民地。战后的新加坡已经与战前大不相同,人民要求在政府中有更大的发言权。总督的权力被分散,一个由官方人士及被任命的非官方人士组成的顾问组成立。该体系于1947年7月变为两个分开的行政及立法会议。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地位。1961年5月27日,马来亚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公布了想把新加坡、马来亚、文莱、沙捞越和北婆罗洲(沙巴)联合起来组成联邦。对此,李光耀决定举行全民投票,最后71%的人投赞成票。在1963年,新加坡连同当时的马来亚联合邦、砂拉越以及沙巴共组成立马来西亚联邦脱离英国的统治。
新马合并
合并后,新加坡开始和中央政府发生矛盾,对治国方针也有不同的看法。新马政府第一次发生公开的矛盾是在1963年12月21日。总理李光耀批评马来西亚的年度预算案没有给予提升社会状况足够的预算。新加坡的商人也开始投诉中央政府歧视他们,没有给他们和其他州属一样的利益,反而对他们实行固打制。双边经济的矛盾在1964年12月,中央政府要求新加坡将上缴中央的税收从40%增加到60%后升温。当时马来西亚财政部长陈修信说这是因为印尼的对抗活动而导致军备预算案增加。同月,中央政府宣布将关闭新加坡的中国银行的分行,原因是中国银行在资助马来亚共产党的武装活动。
两地在政治上也有冲突,1963年,由巫统、马华和国大党组成的联盟党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参加了新加坡州选举。然而,联盟党不仅未添一席,原有的三个选区也被人民行动党夺取。1964年9月,由于印尼特务的挑拨离间,新加坡又发生了种族暴乱。印尼特务将一名马来族三轮车夫谋害后逃走,马来人认为是华人干的,所以展开报复行动,结果双方死伤惨重。
新加坡庆祝独立47周年
建国后,新加坡寻求国际承认,于1965年9月21日加入联合国。同年10月新加坡加入英联邦。1967年8月8日新加坡也协立亚细安(东盟)。作为一个蕞尔小国,世界对于新加坡是否能继续存在表示疑问,除了主权纠纷,其它重要的问题包括住宅短缺,缺乏土地与天然资源。失业率当时高达12%。
为了求存求活,新加坡开始一连串的措施,发展工业及经济。于1961年设立的经济发展局致力于实行国家经济发展方针,重视制造业,裕廊工业区正式成立,并在加冷、大巴窑等地建立轻工业基地。为了吸引外资,政府决定给予外国企业优惠。同年,经济发展局重组,裕廊镇管理局以及新加坡发展银行也在该年成立。
工业化之迅速使得新加坡的制造业在十年内成为世界主要电子产品出口国。虽然新加坡的国内政治上的自由空间逐渐被压制,经济上却取得高速发展,很快成为东南亚重要的金融和转口贸易中心,成为当时的“亚洲四小龙”之一。
与此同时,新加坡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住房、教育、交通等问题都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