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清陵专家徐广源

访问清陵专家徐广源

/沈斯涵

人物简介:徐广源,满族,河北省遵化市人,1946年3月生。从20世纪60年代末起开始研究清代陵寝,任清东陵文物管理研究室主任多年。现专门从事清代陵寝、后妃的研究工作。现任政协唐山市常委、紫禁城学会理事、清宫史研究会理事。参加过乾隆帝裕陵地宫、慈禧陵地宫、纯惠皇贵妃地宫、容妃(香妃)地宫的开启和清理,亲手整理过慈禧的遗体。专著有《清东陵史话》、《清西陵史话》等10余部。


935
徐广源居住的马兰峪镇,距离清东陵不远。

2015年1月9日,我随新加坡清史研究网团员到中国北京,开启了一次清史探索之旅。参访一些皇家园林如故宫博物院、圆明园等,此外还有远在北京城外的清西陵。除此之外,我们也有幸拜访了著名清陵专家徐广源先生。

70岁的徐广源先生从60年代就开始研究清代陵寝,曾担任清东陵文物管理研究室主任多年,目前虽已从工作岗位上退下,但还是退而不休地专注于清代皇陵及后妃的研究工作。年轻的他更曾经参加过乾隆皇帝裕陵地宫、慈禧太后陵墓地宫、容妃(香妃)地宫的开启和清理,也是民国以后唯一亲手整理过慈禧太后遗体的人。

我们和徐老师取得联系,期初他因身子健康违和,表示可能无法和我们见面,但后来经过多次沟通后,他还是愿意予以接见了。

徐老师的住家就在河北遵化市马兰峪小镇里,确切位置在一条主要公路前的单位内,前面是一家摄影馆,由徐老师的公子负责经营,而他的书房就在馆后二楼的一个房间内。

记得徐老师出来迎接我们时,一直谦虚地说自己不是清史专家,同时不断说自己不好意思,自己只是一个农民,家居简陋,怕给我们添麻烦了。

徐老师的房内有一张床、一张长木椅、一台电脑和至少四五个书柜,里头收藏了无数本与清史相关的资料及书籍。他很高兴地邀请我们吃当地特产的梨子,也和我们一行人分享一些宝贵的研究心得。

徐老师说,尽管他现在身子不好,必须经常往返北京医院进行治疗,但他还是热衷于清陵研究,有时甚至还坚持亲自到距离不远的清东陵做实地考察。

 徐广源:努尔哈齐而非努尔哈赤

就在谈论间,徐老师提起了清朝奠基人清太祖的名字应该是努尔哈齐,而不是现在普遍称呼的努尔哈赤。他说,根据清朝很多史料记载,清太祖就叫做努尔哈齐,为此他也专门到了关外陵墓考察,发现清太祖陵墓碑文上写的就是努尔哈齐。

“为什么史料上和陵墓上的碑文都写是努尔哈齐,但还是有人硬硬说是努尔哈赤呢?名不正而言不顺吗,而且我们做历史研究的必须严谨,是非黑白都要搞清楚,所以我觉得这个得坚持改一改。”

其实很多史书上都已经把清太祖的名族定为“努尔哈赤”,主要因为音译问题,所以没有太多人去注意这一点,但徐广源就不认同。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既然碑文上这么写了,我们就应该遵从。

893
徐老师钻研谨慎,对待历史态度十分严谨。

  亲手整理慈禧太后遗骸

 徐老师告诉我们,他从小就很喜欢往清东陵跑,又专门钻研史书及档案,所以对那里的情况都了如指掌。

“后来我成为了清东陵文物管理处研究室主任,有了更多机会接触这些文物,进行更深入的考察。”

我们都知道,备受争议的慈禧太后死后被葬入清东陵中的定东陵,民国初期遭到军阀孙殿英盗墓,其状惨不忍睹。1928年,清逊帝溥仪指示逊清皇室遗老进行重检。到了1983年中国政府决定对慈禧陵墓进行科学保护性清理,而徐广源就参与了这次的任务。(详细情况可参阅徐广源著的《清皇陵地宫亲探记》)

慈禧太后禧也恐怕没有想到,她死后刚20年,她的地宫就被盗了,她一生中搜罗的奇珍异宝被盗掘一空。她也不会想到,她死后76年当中,她的遗体两次出棺,三次入棺,她更不会想到在她死后第7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普通的文物工作者会清理她的遗体。

“我把慈禧的遗体放入棺内以后,又用黄绸子把她的上身盖上,脚部盖上,用紫红色的丝带还把两个脚捆上,然后盖上黄缎大被,被子上又放上那小黄绸子包,然后按照它原来的次序、原来的位置,又把那两件衣服放到原来的部位上,完全恢复到我们刚整理之前那个现状,那种情况。现在慈禧的遗体还保存在她的棺内,这具棺木还在慈禧地宫里边。”

慈禧太后的棺椁。
慈禧太后的棺椁。(摄于2013年末)
慈禧太后的陵墓地宫。
慈禧太后的陵墓地宫。(摄于2013年末)

 永无止境的学习

徐老师也告诉大家,尽管他已经卸任多年,但还是继续进行对清朝皇帝陵墓的考究。他说,现在很多人都通过网上和他联系,有些人虽然并不是从事清史研究领域,却对相关知识有深深的造诣。

“就像一个在山西的烧焊工人,他甚至对那座皇陵的哪些特质、妃园寝内有什么人、什么人葬在什么位置都十分清楚,这让我感到还有很多东西要向大家学习的。我不敢说我是清史专家,最多只是一个清陵专家,但最重要的是,我只是一个农民。”

719
康熙皇帝的景陵神道。(摄于2013年末)
726
康熙皇帝景陵。(摄于2013年末)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必须趁早回到北京市参与另一场活动,于是必须告辞了。徐老师随身体有病,却一直将我们送到大门口,临别时还表示希望我们下次再来探望他,有任何关于清东陵的学术问题也能够直接和他沟通。

徐老师对清史十分了解,本身就是一部活字典,为人也十分谦卑,也随时解答我们晚辈的任何疑问,从他身上我们真的学习到很多,这次行程虽然有点不容易,但却获益匪浅。

希望他老人家身体安康,下次我们清史网再次组团上北京考察时,大家还能和他再叙。


 作者是新加坡清史研究网主编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