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 (1616年2月17日(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5月15日(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或1644年10月30日(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1912年2月12日),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王朝,也是最后一个征服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1616年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定都赫图阿拉(即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并称帝。
1644年李自成建国顺,灭明朝。同年,清军借由吴三桂引领入关以打败李自成,随后多尔衮迎顺治帝迁都北京,清朝入主中原。历经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综合国力及经济文化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建立庞大的领土与藩属国,史称康雍乾盛世,是清朝发展的高峰时期。然而清廷推行文字狱与“首崇满洲”政策让部分学者不认同此为盛世。
鸦片战争开启中国近代,使清朝由中国的世界变成列强环视的中国。西方列强迫使清廷签订不平等条约,以武力获得在华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与内忧的同时,也一直处于改革派与守旧派拉锯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学与文化亦引入中国,让清朝发起一连串的改革与革命,如自强运动,促使中国文化的成长与革新。

然而甲午战争的失败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强瓜分中国。而维新运动随守旧派的抵制而告终。在义和团排外失败、引来八国联军后,清廷也推动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内容让许多知识分子失望,转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同年宣统帝于2月12日退位,清朝正式灭亡。清朝从后金建立开始算起,共有十二帝,历时296年,自入关并迁都北京以来,共历十帝,历时268年。

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明朝,然而其最高决策单位随皇帝的授权而变动,例如军机处、总理衙门等,提升行政效率,皇帝也能充分掌权。清朝文字狱兴盛,若有疑似反清复明的运动与散播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会引来冤狱,牵连成千上万人受害。军事方面原先以八旗军为精锐,庞大的绿营为辅,后来以绿营和地方军如湘军、淮军为支柱。

清朝领土最大可达1310多万平方公里,清末时期也维持1140万平方公里左右。政治稳定、广泛种植新作物与赋税制度的改变,使得中国人口最后突破以往的平均值,达到四亿左右。国内与国外的贸易提升,带动经济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然因重农思维,商业仍未发展出资本主义。
皇太极改“金”为“清”的原因,未有史料明确记载。可能为掩盖女真曾臣服于明朝的历史,以鼓舞士气,进攻明朝;“清”之国号,或云是金的谐音,而且满人尚青,加水字边以符合五德终始说,用水免去朱明之“火”;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大清”这一国号并非来自汉语,而是满语中的一个蒙古借词“daicing”,故大清国的意思是“上国”或“善战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