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重臣

《大学士一等诚谋英勇公阿桂像》。阿桂(1717-1797年),章佳氏,字广廷,满洲正白旗人。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被任命为定西将军,率领丰升额、明亮等官兵一举平定金川之乱。

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明清时流行的中堂一称,一般是指大学士或首辅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清朝沿用明代内阁制,但内阁受制于议政王大臣会议,只是转达表章的机构,大学士并不入阁办事。

南书房的兴起

康熙时,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被大部剥夺,决策多由南书房作出。康熙于大臣中简任若干入值南书房,参与机务。但南书房不是正式机构,也不能行文或指挥其他衙门。

军机处的兴起

雍正时设“军机处”,有军机大臣三人至六人、军机章京若干人,成为权力中枢,皇帝的诏令多由军机处发出。但有清一代正式诏书等均以内阁名义拟出,臣下正式奏章也递交内阁,所以内阁仍是清代名义上正式的行政机构。

三殿三阁大学士

大学士的名称前要改加殿、阁衔,数目为六人。最初明朝大学士共“四殿”、“两阁”。四殿者,中极殿大学士(原为华盖殿),建极殿大学士(原为谨身殿),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两阁者,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清朝称“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乾隆年间改“中和殿大学士”为“体仁阁大学士”,成为“三殿三阁”。

从品级上讲,大学士都一样,均为正一品,实际地位会有些许差别。在裁撤中和殿大学士之后,诸殿阁大学士中,以保和殿为最尊贵,一般很少人能得到。在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之后,得到保和殿大学士的有傅恒,自傅恒乾隆三十五年死后至清亡,就再没有人得到保和殿大学士。

在六个名号的大学士中,在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之前,其地位顺序从高到低为: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后来变成: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体仁阁。大学士的迁转也大多按从体仁阁至文华殿这样的顺序迁转。当然并不一定要从体仁阁开始作为起步。

清代的殿阁大学士刚开始还有中和殿,其地位还在保和殿之上。有清一代授予中和殿大学士的也只有觉罗巴哈纳、金之俊、图海、巴泰、冯铨五人。自康熙二十年图海死后,至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未有人增补为中和殿大学士。撤中和殿后,增加体仁阁,形成三殿三阁对称的局面。

大学士是可以空缺的,不一定要六个全授满,而且从实际情况上看,四个大学士的情况最常见。

主要官吏及其执掌

  • 大学士,满、汉各二人,正一品,掌钧国政,赞诏命,厘宪典,议大礼、大政,裁酌可否入告。修实录、史、志,充监修总裁官,经筵领讲官,会试充考试官,殿试充读卷官,春秋释奠,摄行祭事。
  • 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尚书内特简。从一品,辅佐大学士
  • 学士,满洲六人,汉四人,从二品,掌敷奏。
  • 侍读学士,满洲四人,蒙、汉各二人,从四品,掌典校。
  • 侍读,满十人,蒙古、汉军、汉各二,正六品,掌勘对。
  • 典籍,满、汉、汉军各二人,正七品,掌出纳文移。内阁,为典掌丝纶之地,自大学士以下,皆不置印,惟典籍置之,以钤往来文牒。
  • 中书,满洲七十人,蒙古十六人,汉军八人,汉三十人,正七品,掌撰拟、繙译。
  • 贴写中书,满洲四十人,蒙古六人

封疆大臣

又称“封疆大吏”,指中国明清时期执掌地方(一省或数省)最高军政权力的官员,系朝廷的要员。明代一般称都指挥使、按察使以及布政使为“封疆”,而延至清代,除了通常所指的总督和各省巡抚外,旗兵的最高地方长官–将军,也被称为“封疆大臣”。因为这些官员均为皇帝亲自任命,且权力极大,类似古代由君主分封疆土的诸侯,故因此而得名。

清朝最高级的九位总督包括:

  • 直隶总督、
  • 两江总督、
  • 四川总督、
  • 闽浙总督、
  • 云贵总督、
  • 湖广总督、
  • 两广总督、
  • 东三省总督
  • 陕甘总督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