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世宗 – 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康熙十七年-雍正十三年,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爱新觉罗氏,名胤禛,康熙帝第四子,在位仅仅13年,死后葬于清西陵中的泰陵。

雍正是一位十分复杂而矛盾的历史人物,他是勇于革新、勤于理政的杰出政治家,对康熙晚年的积弊进行改革整顿,一扫颓风,使吏治澄清、统治稳定、国库充盈、人民负担减轻。雍正统治十三年是清朝统治的重要时期,承上启下,为以后乾隆时期的繁荣盛世打下了基础。

雍正母为康熙孝恭仁皇后乌雅氏。雍正在位时期,置军机处加强皇权、火耗归公与打击王公官吏腐败等一系列政策,对康乾盛世的延续具有重大作用。

 

雍正皇帝朝服全身像。

 

出生与早年

清世宗雍正皇帝名胤禛,爱新觉罗氏。康熙十七年(戊午,1678年12月13日)十月三十日寅时生于紫禁城。清圣祖康熙皇帝第四子,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于其生母乌雅氏出身低微,没有抚育的资格,此外,清初时后宫也不允许生母抚育自己的儿子,因此胤禛小时候由孝懿仁皇后抚养。

康熙皇帝曾评价幼年的胤禛“喜怒不定”,后经胤禛请求,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撤此考语。早年胤禛曾随康熙巡历四方。

雍正当皇子时的画像。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被封为贝勒,四十八年(1709年)晋封雍亲王。此间诸皇子为谋求储位,各结私党,勾心斗角极为激烈。生性孤僻的胤禛,并未因其性格弱点而远离朝政,反而采取表面竭尽孝心,暗地结交朝臣与江湖术士的隐蔽手法,搏取了父皇的好感。

争夺储位斗争中的角色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夏,康熙第一次废太子胤礽。在推选新太子的过程中,胤禛支持复立胤礽,同时与皇八子胤禩也保持良好的关系。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复立胤礽为太子。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再次废黜胤礽,自此不再立太子。争夺储位斗争转入暗处而更加激烈。

胤禩因争夺意图过于明显而被康熙斥责疏远。胤禛表面不问时事,沉迷释教道教,自称“天下第一闲人”,与诸兄弟维持和气,暗中与年羹尧与隆科多交往,加强自己的势力集团,同时向父亲表现孝顺,且在治理黄河水患上取得自明初至清初最杰出政绩成就,赢得康熙的信任。

康熙晚年,胤禵得到赏识,任命其为大将军王出征西北,时人猜测是康熙心中的继承皇位人选,惟胤禛也屡次被遣为代替天子主持大祀。

另外康熙曾引用苏轼《留侯论》里面这句“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交给胤禛一块“戒急用忍”匾,因为他担心这个儿子生性比较急躁,希望胤禛要好好修养自己的品德与性情,同时也有勉励的意味。

即位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严冬,父皇玄烨驾崩,胤禛内倚理藩院尚书隆科多的特殊地位,外借四川总督年羹尧的兵力,在隆科多宣读的康熙皇帝“传位于皇四子”遗诏的安排下,登上了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

胤禛虽然即了帝位,但以皇八子允禩为首的当年争夺储位的劲敌,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们散布流言,制造事端,以发泄愤懑之情,动摇刚刚易主的皇权。雍正对他们分化瓦解,撤职监禁,予以严厉打击。为表明继位的合法性,雍正以极为隆重的丧礼,将圣祖葬入景陵,使其成为清代第一位土葬的皇帝。

他又以不忍动用先皇遗物为由,将清帝处理政务之所,从乾清宫移至养心殿,养心殿从此而成为清廷的政务中心。在整肃皇族中反对派的同时,对当年的功臣、即位后的心腹之患–隆科多和年羹尧,雍正也毫不手软,以“居功自傲,蔑视皇权”为由,施以削权、调任、抄家、遣戍,直至处决的严酷惩罚。

雍正在位13年,对清廷机构和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如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耗羡银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等。特别是雍正七年(1729年)在出兵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后,为提高军务效率,在离养心殿百步之遥的隆宗门内设立军机处,更是铸就了沿袭至清末的帝后独揽军政要务的集权模式。

政事治理

雍正初年,重用年羹尧和隆科多。年羹尧先后被任命为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赴青海征讨厄鲁特罗卜藏丹津叛乱,成功后封为一等公,成为实际的西北王。隆科多为吏部尚书、步军统领、兼理藩院,赐太子太保衔,被雍正尊称为“舅舅”。两人都显赫异常,但未过几年,即被雍正整肃。年羹尧令自裁,隆科多被禁死,同时雍正兴起文字狱打击两人势力(汪景祺案和钱名世案)。

对于隆、年的死因,有人指出是由于年、隆位重之后过于骄奢、行为不检,加上结党营私,触犯了皇权的大忌,为雍正所不容。但雍正早年过于宠信放纵,随后又残酷打击,被史学家所批评。另有人与雍正得位传说联系起来,认为隆、年参与此事,知道太多而被“兔死狗烹”。

雍正皇帝祭祀先农坛图。

雍正一朝宠信四位臣工:李卫(江苏人)、田文镜(福建人)、张廷玉(安徽人)、鄂尔泰;李卫和张廷玉为汉人,田文镜为汉军的旗人,以民族分,汉人占了四分之三,足见雍正确实了解也重用汉人。

  • 中央体制:雍正一朝,整顿吏治,在中央创立密折制度监视臣民,并设立军机处以专一事权。
  • 经济政策:在税制上推动“摊丁入亩”,“废除贱籍”,“火耗归公”,“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等制。
  • 民族政策:废除西南少数民族原本的土司制度,改行“改土归流”,派遣官吏统治,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统治及同化。此外,雍正亦宣称“朕以外国之君,主中国之事”,严防汉族士大夫阶层离心。
  • 海禁问题上,开始严格执行海禁,后来考虑到闽地百姓生计困难,同意适当开禁;雍正二年降旨准广东人移民台湾,但对外洋回来的人民仍有戒心。
  • 立储制度:改善秘密立储制度,即皇帝在位时不公开宣布太子,而将写有继承人名单的一式两份诏书分别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和皇帝身边,待皇帝去世后,宣诏大臣共同拆启传位诏书,确立新君。这样使得皇位继承办法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康熙帝晚年诸皇子互相倾轧的局面。

信仰喇嘛佛教:与达赖喇嘛交往密切;达赖喇嘛特颁大佛像赠雍正;现存放于北京雍和宫:达赖喇嘛也赞扬雍正已修为“佛爷”,雍正也著作佛学书籍数部,也研究金刚经、禅宗,并为二世章嘉活佛认可其参透三关,成为中国佛教史上唯一一位开悟的皇帝。

雍正是历史上一位能干的皇帝。雍正皇帝的主要御玺是雍正元至六年完成的,雍正元年正月,怡亲王谕:奉旨俱照镌刻“雍正奉天之宝”圆雕螭龙一方,钦此。四月八日怡亲王呈进交于雍正,用于祭天等大典礼仪。因此田黄石被誉称为“石帝”。

雍正在位期间,勤于政事,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他在位期间每年唯有自己生日当天才会休息一天,其余每天都挑烛工作至凌晨一两点。他一生中总共批阅大臣的奏折,超过千万字,言辞甚多,不假修饰,过劳死的说法甚为可信。

创立秘密建储制度

有鉴于康熙朝诸皇子争储位的惨痛教训,雍正创立秘密建储制,即将已选定的储君姓名,写好密藏匣内,再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以备不测。这一制度,有助于以后乾嘉道咸几朝皇权的顺利过渡。

去世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胤禛因迷信道士,服用丹丸过度死于圆明园。卒谥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庙号世宗。葬河北易县清西陵之泰陵。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