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后金政权的建立者,清朝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其子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并称帝后,追尊努尔哈赤为太祖,谥曰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朝鲜文献称老乙可赤、奴儿哈赤。清代文献标记为努尔哈齐、努尔哈奇。

人物简介
清太祖努尔哈赤(1559.2.21-1626.9.30),满语又名野猪皮,清王朝的奠基者,通汉语,喜读《三国演义》,并将其列入军队必读书。二十五岁时起兵统一女真各部,平定中国东北部,并屡次打败明朝军队,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
萨尔浒之役后,迁都沈阳。之后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七十余城。1626年兵败宁远城之役,同年四月,努尔哈赤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七月中旬,努尔哈赤身患毒疽,不久去世,葬于沈阳福陵。 清朝建立后,尊为清太祖,谥号: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成长
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努尔哈赤生于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今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祖父觉昌安、父塔克世为建州左卫指挥,母为显祖宣皇后。
少时经商,通汉语,曾冒姓佟(明代佟姓汉人乃辽东望族,不少佟佳氏女真人冒姓佟,以佟姓汉人自居,因努尔哈赤曾入赘佟佳氏,而其岳父塔木巴晏也自称姓佟,所以努尔哈赤也随其岳父自称姓佟以抬高自身身分)。
在当时的女真地区,辽东总兵李成梁部是实力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他利用女真各部落之间以及和其他民族部落之间的矛盾纵横捭阖,以控制局势。明朝建州右卫指挥使王杲(有人认为王杲就是努尔哈赤的外祖父阿古都督)于万历二年(1574年)不堪明朝压迫,起兵反明,战败被杀。王杲的儿子阿台得以逃脱,回到古勒城(今新宾上夹河镇古楼村)。
阿台的妻子是觉昌安的孙女、塔克世的侄女。万历十一年(1583年)李成梁攻打古勒寨。觉昌安、塔克世进城去探望,因战事紧急被围在寨内。建州女真苏克素浒河部图伦城(今新宾汤图乡)的城主尼堪外兰在李成梁的指挥下诱阿太开城,攻破古勒寨之后屠城,觉昌安、塔克世也未能幸免。努尔哈赤和他的弟弟舒尔哈齐在败军之中,因仪表不凡,被李成梁的妻子放走。
努尔哈赤归途中遇到额亦都等人拥戴,有十三副盔甲作为装备。他回到建州之后,派人质问明朝为什么杀害其祖、父。明朝归还努尔哈赤祖、父遗体,并给他“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封龙虎将军,复给都督敕书”。
称汗
万历十二年(1584年)努尔哈赤率领部众去攻打尼堪外兰,克图伦城,尼堪外兰逃到鹅尔浑。1587年努尔哈赤攻克鹅尔浑,尼堪外兰逃到明朝领地。努尔哈赤请求明朝]将领李成梁押还尼堪外兰,并将尼堪外兰处死。同年,在“建州老营”的废址上建城,该城在1621年后金迁都辽阳后被称为佛阿拉,即“旧老城”(今辽宁省新宾县永陵镇二道村)。
在之后的数十年间,努尔哈赤在李成梁的扶植下逐渐强大,将女真部落逐一收服。1593年九月,叶赫、辉发、乌拉、哈达(以上为海西女真的“扈伦四部”)、锡伯等九个部落联合攻打努尔哈赤。在古勒山之战努尔哈赤击败九部。1599年努尔哈赤攻打哈达,并在1603年收服哈达。1607年收服辉发,1613年征服乌拉,1619年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之战最终战胜叶赫。
金朝时代久远,其女真文未能使用,而此时女真是无文字的,遇到有事必须记载时,使用汉文或蒙古文,非常不便利。据《满洲实录》,1599年努尔哈赤派手下两个学者采用了蒙古文字母而为满语配上了字母。1601年努尔哈赤去燕京向明朝朝贡。1603年迁都到赫图阿拉。1606年蒙古人授予努尔哈赤“昆都伦汗”的称号。
1615年李成梁去世。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成为后金大汗的努尔哈赤已经统一了大部分女真部落。1618年明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以明朝朝廷偏袒女真叶赫部等借口,颁布“七大恨”作为反叛的理由,起兵反明。
与明朝的战斗
1619年三月,明征集十四万军队讨伐努尔哈赤。努尔哈赤掌握有利战机,集中兵力,“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在萨尔浒之战,大败明军,歼灭明军约六万人,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1621年努尔哈赤迁都辽阳,兴建东京城。天启二年即天命七年(1622年),努尔哈赤大败辽东经略熊廷弼和辽东巡抚王化贞,夺取明辽西重镇广宁(今辽宁北宁市),熊廷弼兵败被斩,王化贞下狱论死。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
去世
1626年一月努尔哈赤发起宁远之战,明朝守将袁崇焕以红夷大炮击败之,兵退盛京(沈阳)。同年四月,努尔哈赤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进略西拉木轮,获其牲畜”。五月,明将毛文龙进攻鞍山,努尔哈赤回师盛京。
七月中旬,努尔哈赤身患毒疽,七月廿三往清河汤泉疗养,八月初七,大渐,十一日,乘船顺太子河而下,病逝于叆(ài)福陵隆恩门鸡堡(今沈阳市于洪区翟家乡大挨金堡村),终年六十八岁。
努尔哈赤葬于沈阳福陵(今沈阳东陵)。
治国策略
努尔哈赤制定了厚待功臣的重要国策。对于早年来投、率军征战、尽忠效劳的“开国元勋”,如费英东、额亦都、何和里、扈尔汉、安费扬古等“五大臣”及杨古利、冷格里等人,给予特别礼遇和优待,赐给大量人畜财帛,任为高官,封授爵职,联姻婚娶,荣辱与共。当这些功臣出了差错时,他着重指出“贫时得铁,犹胜于金”,常以其功而从轻处治。努尔哈赤招徕了许多有才之人,他们献计献策,多次进入大明烧杀掠夺使女真部逐渐“民殷国富”,为建立和壮大后金国,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在军事与外务上,努尔哈赤制定了具体的方针、政策和策略。采取了“恩威并行,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即以抚为主,以剿相辅的方针。其具体内容有三:
- 一为抗拒者杀,俘获者为奴。因纳殷部七村诸申降后复叛,据城死守,“得后皆杀之”。额赫库伦部女真拒不降服,努尔哈赤遣兵攻克,斩杀守兵,“获俘一万”,灭其国,“地成废墟”。
- 二是降者编户,分别编在各个牛录内,不贬为奴,不夺其财物。原是部长、寨主、贝勒、台吉,大都封授官职,编其旧属人员为牛录,归其辖领。
- 三为来归者奖。对于主动远道来归之人,努尔哈赤特别从厚奖赐。当他听说东海虎尔哈部纳喀达部长率领一百户女真来投时,专遣二百人往迎,到后,“设大宴”,厚赐财物,“为首之八大臣,每人各赐役使阿哈十对、乘马十匹、耕牛十头”,以及大量皮裘、貂帽、衣、布、釜盆等物。对其他随从人员,亦“俱齐备厚赐之”。这样就缩小了打击面,争取到许多部长、路长带领属人前来归顺。仅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的记载,黑龙江、吉林、辽宁女真酋长统众来归的,就有二三百起之多,因而加速了女真统一的进程,减少了不必要的伤亡和损失。
努尔哈赤还采取了正确的用兵策略,一般是由近及远,先弱后强,逐步扩大。他积极争取与蒙古联盟,尽力避免过早地遭到明朝的打击,直到万历四十六年(1618)以七大恨发动叛乱以前,没有受到明军的征剿,这极大地有利于统一女真事业的顺利进行。充分发挥了军事指挥才干。他长于用计,重视保密,多谋善断,议即定,定即行,出兵犹如暴风骤雨,迅不可挡,经常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
解释:
七大恨是明末清初后金政权君主(可汗)努尔哈赤发布的讨明檄文。天命三年(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正月,努尔哈赤对诸贝勒宣布:“吾意已决,今岁必征大明国!”,四月十三日以七大恨告天,起兵反明。他的后人此后继续征战,最终入关建立了统治全中国的清帝国。
《清太祖高皇帝实录》记七大恨分别是:
- 第一,明朝杀害了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父塔克世;
- 第二,明朝欺压建州女真,偏袒叶赫、哈达女真;
- 第三,明朝强令努尔哈赤抵偿其所杀的越界人命,从而违反了双方划定的范围;
- 第四,明朝出兵保护叶赫,抵抗建州女真;
- 第五,叶赫在明朝支持下,背信弃义,把其部落与努尔哈赤有婚约的“老女”东哥转嫁给了蒙古喀尔喀部;
- 第六,明朝出兵逼迫努尔哈赤退出已开垦的柴河、三岔、抚安三地;
- 第七,明朝辽东政府派萧伯芝赴建州,作威作福。

所谓“七大恨”,各书所记出入颇大,金梁辑《满洲秘档》(原名《满洲老档秘录》)中《太宗与袁崇焕书》所记:“甲寅年,你国听信叶赫之谗言,遣使以书来,种种恶言,肆行侮慢,七也。”有明显差异。除了上述原因外,万历末年辽东遭遇凶年,“流离道路,饿莩相望”,这也是努尔哈赤起兵的重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