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皇帝(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满洲爱新觉罗氏,名载湉,是清朝第十一位皇帝。1874年以三岁冲龄,过继与清文宗,即帝位,年号“光绪”,是为德宗。
幼年时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成年后曾在为期不长的亲政时间内试图改革,任用康有为变法维新,最终不敌慈禧太后势力,被软禁瀛台,并被下毒弑害,比慈禧早一日驾崩。

清德宗光绪皇帝名载湉,爱新觉罗氏。同治十年(辛未,1871年)六月廿六日生于太平湖醇王府邸槐荫斋。生父为醇亲王奕譞,生母叶赫那拉氏为慈禧皇太后亲妹。同治十三年(1874年)同治皇帝崩,无子,按常规皇太子应从载淳下一辈近支宗室中择立,然而慈禧太后却执意选择了载淳的叔伯兄弟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她也成为当然的养母,从而使她可以再次垂帘听政。
慈禧的安排注定了载湉悲剧的一生。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命年仅4岁的载湉继清文宗为子,次年嗣承皇位,年号光绪。
自光绪二年(1876年),载湉开始在毓庆宫入学读书,师傅翁同龢力图把他培养成一位有作为的青年皇帝。

光绪十三年(1887年),载湉举行了亲政典礼,然而慈禧太后又玩弄政治伎俩训政了两年,才允许载湉亲政。为了继续控制光绪帝,慈禧太后又立她弟弟桂祥的女儿为皇后,使光绪帝在亲政与大婚后仍然形同傀儡。
载湉亲政后最受震撼的莫过于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中日甲午之战,光绪帝极力主战,反对妥协,但终因朝廷腐败,而以清朝战败告终。痛定思痛,他极力支持维新派变法以图强,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由于变法直接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利益,而以光绪帝为首的帝党因无实力又未能控制政局,反被后党发动戊戌政变,导致变法失败。政变后大权再次落入慈禧太后手中,对外宣称光绪帝罹病不能理事,实将他幽禁于西苑瀛台,成为无枷之囚。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沦陷。慈禧太后携光绪帝逃往西安。支持变法的光绪宠妃珍妃,力主皇帝应留京抗战,慈禧太后对她早有切肤之恨,临行前令人将她推入井中溺死。而此时的光绪帝竟只能下跪恳求而无力阻止慈禧太后的肆虐!第二年自西安回銮后,光绪帝仍居瀛台,形同废帝,惟行光绪年号而已。
光绪帝本来体质孱弱,加之多年的抑郁与愤懑,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先慈禧太后一天去世,年38岁。谥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庙号德宗。葬河北易县清西陵之崇陵。
死因
清代官方文献和宫廷档案记载光绪帝为病死。但光绪帝在慈禧死前一日晏驾,时间过于巧合,外界对其死因历来有诸多揣测。许多野史、宫廷回忆录包括溥仪均指出光绪帝是被人下毒所害,但对凶手的推测各不相同。

民国之后,据光绪帝的御医透露,皇帝生前的确身体并不非常健康,主因是不见天日、身体欠运动、心情不佳导致饮食不正常,却也无病重之迹象。
1980年,整理崇陵光绪帝遗骨时“未发现外伤及中毒迹象”,结合官方档案上的说法,认为光绪帝在生前染病已经相当严重,不但阳痿而且早泄,遗精史长达二十年,中年之后已到病入膏肓之步,自然病死一说在当时一度成为学术界主流观点。
直到2008年中国官方以现代法医手法检验后才证实死于砒霜中毒。
死因之验证
2008年,在光绪帝去世一百年之际,由中国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中央电视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等单位联合组成的“清光绪帝死因”专题研究课题组确定光绪是因为“急性肠胃型砒霜中毒”而亡。
研究人员通过现代法医学手段,对光绪遗体的头发、遗骨、衣服及墓内外环境样品,进行了反复的检测、研究和分析。专家发现,光绪的衣领部位及头发上均沾染有高浓度的三氧化二砷(即砒霜),其袍服胃区的三氧化二砷源于尸体腐败时的体液浸蚀所致,而头发及衣领的三氧化二砷也是尸液浸蚀的遗留。
常人口服砒霜60至200毫克就会中毒身亡。而仅在光绪帝部分衣物和头发上检出的砒霜总量就已高达约201毫克。
凶手之推断
慈禧说
《崇陵传信录》和《清稗类钞》两书指出:慈禧太后病危期间,曾犹豫对光绪帝要如何处置,遂以自己不久人世的消息透露给光绪帝知道,惟其近侍回报,帝曾微露喜色,故慈禧决意自己病终前,帝须先于自己命终,以免皇帝有再度亲政、否定慈禧生前之布局的可能[3]。
清室后裔、书法家启功指出,其曾祖父、时任礼部尚书的溥良曾亲眼看到太监从病重的慈禧宫中传出一个盖碗,称“是老佛爷赏给万岁爷的塌喇”。“塌喇”在满语中是优酪乳之意。此前从未听说过光绪帝有任何急症大病。送后不久,就由隆裕皇后的太监小德张(张兰德)向太医院正堂宣布光绪皇帝驾崩了。随后乐寿宫才哭声四起,宣布太后已死。慈禧与光绪素有嫌隙,况且当时慈禧已处于弥留之际,此时派人给软禁中的皇帝赠食,极不寻常。启功认为,慈禧可能先于光绪帝已经病死,但秘不发丧,直到确认光绪帝死亡后才对外公布死讯。
央视主任编辑钟里满依检验结果及史料记载认为,慈禧自戊戌政变以后就阴谋废黜及弑害光绪,更担心光绪会在自己死后复位翻案,所以才会在病危之时下毒手。[2][4]
袁世凯说
称光绪帝为袁世凯所弑者认为,袁负恩反戈,陷光绪帝于万劫不复,光绪帝在瀛台,“日书‘项城’(袁世凯,又称袁项城)名以志其愤”。袁既知光绪帝对其深恶痛绝,则不能不惧太后死而帝独生,故加以谋害(见于光绪侄、末帝溥仪所著《我的前半生》及其他)。但当时袁世凯已被开缺回籍,远在河南安阳。且按照清宫内廷制度,任何从宫外送入御用的食物必须先经人试毒。因此即使袁有动机,也不大可能有机会对光绪帝下毒手。袁更不可能有机会篡改清实录和脉档,制造光绪帝病死的假象。
钟里满也认为,当时除了慈禧太后外,并无其他人具备指使对皇帝下毒的能力。[1]
李莲英说
曾担任慈禧的御前女官的裕德龄在其英文版自述《瀛台泣血记》中提出,下手者应系李莲英。但此说颇不合李莲英素常“侍上以敬,待下以宽”的行迹,也无任何其他史料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