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在17世纪,满族的清朝取代汉族的明朝取得了支配中国地位,清朝统治者在保持满贵族优先前提下,很大程度上采取了汉化政策。但一些研究辽金元清史的学者认为,清和辽金元一样属于征服王朝,汉化深度和速度均逊于北魏等渗透王朝;清室只推行对自己有利的汉化措施,并尽可能保留本族文化,并非全盘汉化,而是双向进行的。
清初以来,所有施政文书都以汉文、满文两种文字发布。自康熙起大力推行以儒学为代表的汉文化,汉传统经典成为包括皇帝在内的满族人必修课。乾隆在宫中常穿汉服以作娱乐,现在故宫还保存着不少乾隆穿汉服的画像。到乾隆中期,满人几乎全部以汉语为母语,满文渐渐成为仅用于官方历史记载用的纯书面文字。
到19世纪,官方文件中的满文已基本为汉文所取代,如1875年清廷在与秘鲁换约时曾明确谕称:“惟换约事宜,中国总以汉文为凭”。支持儒化说者则认为,清朝皇帝只是有选择尊儒,儒家的一些思想满清皇帝也没有完全接受,而儒家只是汉文化的内容之一,汉文化不仅仅只包括文字和儒家,还有衣冠、风俗礼仪、各种宗教信仰等。
艺术

- 清朝的小说:清朝小说杰出者众,曹雪芹等著《红楼梦》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和谴责小说均有很大影响。
- 京剧:京剧源于明朝的昆曲和京腔,形成于乾隆、嘉庆年间。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1876年(清光绪二年)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系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而成,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
- 清代的绘画:画坛由文人画占主导地位,山水画科和水墨写意画法盛行,更多画家追求笔墨情趣,在艺术形式上翻新出奇,并涌现出诸多不同风格的流派。清初朱耷、石涛的山水花鸟画,中期的“扬州八怪”,清末任伯年,吴昌硕的仕女花鸟画及杨柳青、桃花坞和民间年画均对后人有很大影响。
服饰
清朝规定军民要穿满族服装,禁穿汉服。并强令汉人男子按满族习俗改变发式,剃去前额发,把头发编成辫子。
当时统治者就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颁令。满族的发型与汉人迥异,满人男性把前颅、两鬓的头发全部剃光,仅后颅留下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此种增加头皮面积的发型有助于打仗时佩戴头盔与军帽,头皮面积增多摩擦力增加,可减少打仗时头盔或军帽歪斜遮眼或掉落的机率,增加安全性也避免被友军误杀。早期剃发的标准是“金钱式”,全称“金钱鼠尾”式,到清朝中后慢慢演变为剃去前半圈头发。
同时满族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旗袍的特点是立领、对襟、盘扣等,紧窄合身,符合北方民族骑射之生活与作战需求。经过西式改良的满人服饰,诸如旗袍、长袍马褂等,误成为部分中国人认知的传统服饰。
而汉人的服装以交领、右衽、无扣、宽袖等为特色,反映农业生活文明。汉族自古亦十分重视衣冠服饰。汉人成年之后就不可剃发,男女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顶。
宗教
清代一般民间的宗教,仍以佛道为主,回教徒仍然维持其信仰,而基督教则有较大的发展。
清初对于佛教是既尊重又整饬,对于自明朝以来广泛的庙宇建筑与僧侣的剃度风气,则有所限制。乾隆时曾屡下旨取缔不良僧道。但民间信仰佛教之风气仍日盛一日,及至乾隆晚年,中国僧众已达四十万人。咸丰时太平天国信仰耶稣,排斥佛教,寺庙僧侣大受摧残,尤以江南为甚。
太平天国失败后,地方上下纷纷重建寺宇,于是佛教又盛。虽然清代的庙宇僧侣很盛,但对佛教经义的研究并不发达,所以是正统佛学的衰微时期。
清廷对于道士的管制,亦与僧侣相同。在京师设有「道录司」,各省府州县设有「道纪司」、「道正司」、「道会司」等。然而,道教很多团体常常酿成民变。

如白莲教、清水教、天理教、八卦教、义和团等,多少都与道教有所关连。在清代,也出现一种道教支派,称为「在理教」,专讲修身养生之道,教人不吸烟、不饮酒、不茹荤腥,养成一种严肃纯洁的生活习惯。
回教(即伊斯兰教),其教徒在清代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一带,亦有很多散居在中国各地。散居各地的回教徒,除了坚持其信仰外,其他方面大都与汉人无异。但西南、西北的回教徒在十九世纪 中叶以后经常起事反清,令清廷疲于应付
中国的基督教在清代有很大的发展。基督教分天主教、东正教与新教等几大派,明末来华的利玛窦等皆属于天主教徒。清初,仍继续优礼天主教士,先后以汤若望、南怀仁等为钦天监。顺治末、康熙初,估计全国信奉天主教者达三十万人。

鸦片战争后,西洋传教士凭藉本国军政力量的保护,进一步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其中新教也逐步扩展。嘉庆年间,英国人马礼逊已到中国传播新教。助马氏传教的中国教徒梁发,曾编有《劝世良言》一书。后来洪秀全之创立拜上帝会亦与此有关。其后许多教士陆续来华,其传教事业乃日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