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务府为清朝的一个官署名称,是总管皇室宫禁大小事务的机构。1911年辛亥革命后,根据中华民国政府与清皇室议定的“优待条件”,废帝溥仪仍居宫内,为皇帝服务的内务府也得以保留,直至1924年溥仪被驱逐出宫为止。

历史
内务府根源于满族早期社会的包衣组织。包衣是“家仆”的满语音译,八旗制度产生时,包衣作为八旗成员的一部分而被编入包衣牛录。随着满族社会的发展和清王朝封建君主制的确立,皇属包衣牛录的职责和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向具有宫廷服务性质的机构——内府转化,这就是内务府的雏形。
清入关后,由于清宫服务范围的扩大和历代封建王朝宦官制度的影响,内务府一度被宦官机构——十三衙门取代。但是十三衙门这一机构不能适应满族统治集团的政治需要,随着清王朝在全国统治的巩固,十三衙门也就必然重新被内务府所取代。
职责
清代内务府的职责是“奉天子之家事”,管理宫禁事务。其成员由内务府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的15个包衣佐领、18个旗鼓佐领、两个朝鲜佐领、一个回子佐领和30个内管领的包衣人及太监组成,其机构组织兼容了清初内务府和十三衙门两种制度的内容和特点,并最终形成了以七司三院为主干兼辖其他40余衙门的庞大的宫廷服务机构。清代内务府是清代国家机构中职官人数最多、机构组织最为庞大的衙门,在维护清朝统治和专制皇权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机构设置
内务府衙门分内务府堂及所属七司、三院等50多个部门,总称总管内务府衙门,其最高官员为总管内务府大臣,特任,无定额。内务府总管为内务府之主官,品等为正二品,通常为宦官担任,下设如会计等七个司,功能职务为管理出纳,财务收支,祭祀礼仪等。
下设堂郎中1人,掌本府文职官铨选,并考核各司处承办事务;主事2人,笔帖式64人书吏人5,分掌各种文书之事。
内务府堂
内务府及总管大臣的办公处所。下设月官处、督催所、销算房、翻译房、档案房及本房等办事机构。
七司
- 广储司-设总办郎中、郎中、主事、委署主事、笔帖式、书吏,掌内府库藏,领银、皮、瓷、缎、衣、茶六库。六库:银库、皮库、瓷库、缎库、衣库、茶库(下设六库、七作、二房)
- 七作:银作、铜作、染作、衣作、绣作、花作、皮作
- 二房:帽房、针线房
- 都虞司 – 设郎中、主事、委署主事、笔帖式、书吏,掌内务府武职官铨选及畋鱼之事。(下设东档房、西档房等办事机构)
- 掌仪司 – 设郎中、员外郎、主事、赞礼郎、司俎官、司祝、司香、司碓、 笔帖式、 书吏、掌内廷礼乐及考核太监品极。(下设果房、神房、中和乐处、僧录司、道录司、东档房、西档房、本房等办事机构)
- 会计司 – 设郎中、员外郎、六主、委署主事、笔帖式、书吏,掌内务府出纳及庄园地亩之事。先用宫女、太监,亦由该司管理。
- 营造司 – 设员同掌仪司,掌宫廷修缮工程。(下设七库、三作)
- 七库:木库、铁库、房库、器库、薪库、炭库、圆明园薪炭库
- 三作:铁作、漆作、花炮作
- 庆丰司 – 设员同掌仪司掌牛羊畜牧之事。
- 慎刑司 – 设员同掌体育馆事,掌审谳上三旗刑狱案件。

三院
- 上驷院 – 设兼管大臣、卿、堂主事、笔帖式、下分左右二司,有郎中、员外郎、主事、委署主事,掌御用马匹。
- 武备院 – 设兼管大臣、卿、郎中、主事、委署主事、笔帖式、书吏,掌制造器械。(下设北鞍库、南鞍库、甲库、毡库)
- 奉宸苑 – 设总理大臣、卿、郎中、员外郎、主事、良署主事、苑丞、苑副、委署苑副、笔帖式、书吏,掌景山、三海、南苑等处的管理、修缮。天坛斋宫,亦由奉宸院管理。圆明园、畅春园、万寿山、玉泉山、香山、热河行宫、汤泉(今昌平县东小汤山)行宫、盘山(今蓟县西北)行宫、黄新庄、(今良乡北)行宫,因与皇帝驻骅有关,俱归内务府委官管理。
内务府属其他机构
- 三织造处:江宁织造、苏州织造、杭州织造
- 织染局
- 绮华馆
- 打牲乌拉处
内三旗参领处及包衣各营
- 内三旗参领处
- 内三旗包衣营
其他
- 养鹰鹞处及内外养狗处
- 御茶膳房 – 负责办理帝后妃嫔饮食、内廷宴会所用酒席及宫内大臣、侍卫的饮食,同时负责收领各处缴纳的肉、油、奶、酒、菜、果等。御茶膳房最初设在中和殿东围房内,乾隆十三年后移至景运门外箭亭东,下设内膳房、外膳房、皇子饭房、肉房、干肉房、银器库、办买肉类处。内膳房又设饭局、素局、荤局、点心局、饽饽局;茶房分御茶房和清茶房。
- 雍和宫
- 中正殿
- 升平署
- 陵寝官(盛京陵寝事务总管大臣、东陵总管大臣、西陵总管大臣)
- 内三旗银两庄头处
- 内管领处(掌关防处):下设内饽饽房、外饽饽房、酒醋房、菜库、器皿库、车库、管理苏拉车辆处
- 官三仓
- 恩丰仓
- 官房租库
- 总理工程处
- 张家口外群牧处
- 牺牲所
- 管辖番役处
- 御鸟枪处和内火药库
- 圆明园
- 畅春园
- 清漪园
- 静明园
- 静宜园
- 御船处
- 热河行宫
- 汤泉行宫
- 盘山行宫
- 黄新庄行宫
- 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 宁寿宫
- 管理慈宁宫、寿康宫处,慈宁宫花园处 – 内务府下还陆续设立了三大殿(太和、中和、保和殿)、宁寿宫、慈宁宫、寿康宫等宫殿的管理处,分别负责这些宫殿的陈设和洒扫。此外还设有管理帝后妃嫔陵墓及祭祀的陵寝内务府和管理盛京皇宫事务的盛京内务府。
- 御药房 – 康熙十年设,是负责配制宫内所用药品的机构。
- 文渊阁 – 乾隆年问,因建文渊阁而设立文渊阁管理处,负责保管、校阅文渊阁所藏《四库全书》。
- 武英殿修书处 – 康熙十九年设,当时称武英殿造办处,后改称武英殿修书处。是负责编纂、刊刻、印刷、出版书籍的机构。修书处除设有管理行政事务的官员外,还设有总裁、提调、总纂、纂修、协修等职,这些官员由翰林院选派。修书处下设裱作、刻字作,所出书籍称为”殿本”。
- 御书处 – 初名文书馆,康熙二十九年改为御书处,是负责临摹、拓刻皇帝诗文手迹及法帖的机构。下设刻字作、裱作、墨刻作、墨作。
- 养心殿造办处
- 咸安宫官学 – 雍正七年,又在咸安宫设立咸安宫官学,培养教育上三旗子弟,学生定额为三百九十二人,学习满汉文和骑射。咸安宫官学的地位在各种官学中为最高。
- 蒙古官学 – 乾隆十二年设,是培养教育蒙古八旗子弟的学校。学生定额为二十四人,由理藩院在蒙古八旗中选派。
- 景山官学 – 康熙二十四年设,位于景山前门,是培养教育上三旗官员子弟的学校,学生定额为三百九十二人,学习汉文和翻译。
- 长房官学 – 康熙三十五年设,位于西苑万善殿,是教习太监粗识满、蒙、汉文字的学校。
- 办理回人事务佐领处及回缅官学
- 回子官学 – 乾隆二十一年,又设回子馆学,教习新疆维族人子弟。
- 敬事房 – 康熙十六年设,是专管宫内太监的机构,负责太监的赏罚、调补、核对,同时负责内务府各机构问的文件往来,以及巡看宫中各门启闭、火烛关防等。自康熙初年废除十三衙门后,清宫中对太监的管理一直很严,明文规定太监不准干预政事。如有不法,内务府可先拿后奏。
经费来源
- 部库的皇室经费:
- 清朝规定,每年户部都要拨一定数量的银两给与内库作为皇室的开支费用,这是常例拨款;另外,根据皇帝和宫中事务,如修缮陵寝等,亦可获得户部专款。
- 来自盐业的收入:
- 皇帝通过内务府亲信包衣出任本属户部官差的盐政官,通过各种渠道剥削盐商,索取财物,以充实内库。
- 来自榷关的收入:
- 与盐政官无二,榷关官差同样为内务府司员所垄断,使国家税收源源不断进入皇家内库。
- 贡品:
- 包括各省土贡、外藩贡品以及采办贡品与官员的献纳。
- 其他:
- 包括没收、罚赎、捐官等收入。
- 商业活动:
如人参售卖、皇室消费不完的物品如珠玉等的变卖以及恩赏、借贷营运“生息银两”。
经费支出
- 帝后日常膳食和服御物品的消耗;
- 赏赐;
- 节日庆典如皇太后、皇帝万寿、皇帝大婚等;
- 修缮宫殿、苑囿、陵寝以及祭祀;
- 出巡;
- 衙门办公费和官员差役人员的薪资。
参考文献:
孙文良,中国官制史,1993年,台北,文津出版社。
祁美琴,清代内务府,2009年。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