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Forbidden City)是中国明、清两代24个皇帝的皇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即开始营造紫禁城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称紫禁城。现为故宫博物院的所在地。
基本简介
紫禁城[1]位于北京市中心,现称为故宫,意为过去的皇宫。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当今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最雄伟、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和古建筑群,由大约900座建筑和9000个房间组成。其中太和殿最为高大、辉煌,皇帝登基、大婚、册封、命将、出征等都在此举行盛大仪式。内廷中最著名的是养心殿。明朝所建紫禁城有三座,一在北京,一在南京,一在凤阳。
紫禁城文化,是以皇帝、皇宫、皇权为核心的帝王文化、皇家文化,或者说是宫廷文化,而代表皇权的莫过于宝玺。
整体布局
紫禁城南北长961m,东西宽753m,占地面积达720,000㎡。有房屋980座,共计8704间。四面环有高10m的城墙和宽52m的护城河。城墙四面各设城门一座,其中南面的午门和北面的神武门现专供参观者游览出入。城内宫殿建筑布局沿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红墙黄瓦,画栋雕梁,金碧辉煌。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壮观雄伟。朝暾夕曛中,仿若人间仙境。
城之南半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两侧辅以文华殿、武英殿两殿,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称为“前朝”。
北半部则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三宫及东西六宫和御花园为中心,其外东侧有奉先、皇极等殿,西侧有养心殿、雨花阁、慈宁宫等,是皇帝和后妃们居住、举行祭祀和宗教活动以及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称为“后寝”。
此外还有斋宫、毓庆宫,重华宫等等,前后两部分宫殿建筑总面积达163,000㎡。整组宫殿建筑布局谨严,秩序井然,寸砖片瓦皆遵循着封建等级礼制,映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在封建帝制时代,普通的人民群众是不能也不敢靠近一步的。
紫禁城名称由来
“紫禁城”这个名称跟中国古代哲学与天文学有关。“紫”是指古代天文学中三垣中的紫微星垣,意思是正中央,也代表着紫禁城位处中国乃至世界的中央地位。
紫禁城其名称系借喻紫微星坛而来。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曾把天上的恒星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三垣包括太微
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在三垣中央。中国古代天文学说,根据对太空天体的长期观察,认为紫微星垣居于中天,位置永恒不变,因此成了代表天帝的星座。是天帝所居。因而,把天帝所居的天宫谓之紫宫,有“紫微正中”之说。而【禁】,则更为人理解,意指皇宫乃是皇家重地,闲杂人等不得来此。

封建皇帝自称是天帝的儿子,自认为是真龙天子;而他们所居住的皇宫,被比喻为天上的紫宫。他们更希望自己身居紫宫,可以施政以德,四方归化,八面来朝,达到江山永固,以维护长期统治的目的。
明清两代的皇帝,出于维护他们自己的权威和尊严以及考虑自身的安全,所修建的皇宫,既富丽堂皇,又森严壁垒。这座城池,不仅宫殿重重,楼阁栉比,并围以10米多高的城墙和52米宽的护城河,而且哨岗林立,戒备森严。平民百姓不用说观赏一下楼台殿阁,就是靠近一些,也是绝对不允许的。
皇帝及其眷属居住的皇宫,除了为他们服务的宫女、太监、侍卫之外,只有被召见的官员以及被特许的人员才能进入,这里是外人不能逾越雷池一步的地方。因此,明代的皇宫,既喻为紫宫,又是禁地,故旧称“紫禁城”。
外朝
三大殿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合称三大殿,连同东侧文华殿、西侧武英殿称为“外朝”。
- 太和门:面阔9间,进深3间。明初称“奉天门”,后称“皇极门”,清朝时称“太和门”,全高23.8米。现存的太和门是光绪年间重建的。明朝规定,文武官员每天拂晓在奉天门早朝,皇帝也亲自到此处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叫做“御门听政”。清初,皇帝曾在太和门受朝、赐宴等,但御门听政改在干清门举行。
-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明初称“奉天殿”,后称“皇极殿”,清朝时称“太和殿”。“太和”二字是说宇宙间一切关系都得到协调的意思。建在有汉白玉围栏的三层高大露台上,为“前三殿”之第一殿,殿高35米,面积2381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座木结构宫殿。面阔11间,进深5间,为中国古代殿宇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顶。檐角有10个走兽,为中国古建筑之特例太和殿是举行新皇帝登基、颁布重要诏书、“金殿传胪”(公布新进士名单)、派大将出征以及每年元旦节、冬至节、皇帝生日等重大仪式的地方。
- 中和殿:明初称“华盖殿”,后称“中极殿”,清朝时称“中和殿”。“中和”二字是说凡事要做到不偏不倚,才能使各方面关系处理得协和调顺,符合“中庸之道”。面阔、进深各3间。四角攒尖顶。内设宝座,皇帝参加大典前先在此休息,或由近臣演习礼仪。
- 保和殿:明初称“谨身殿”,后称“建极殿”,清朝时称“保和殿”。“保和”二字是说要保持事物间的协调关系。面阔9间,进深5间。重檐歇山顶。宴请外藩王公大臣的场所。从乾隆开始,殿试由太和殿移到此举行。
内廷
后三宫
- 乾清门:清初“御门听政”在此举行。清康熙时,在此处听政最多,至咸丰以后就不再实行了。乾清门西侧有一排消防,东为是为值房,西为内务府值房,中间为军机值房,俗称“军机处”。
- 乾清宫:故宫“后三宫”之第一宫。连廊面阔9间,进深5间,重檐庑殿顶。明思宗崇祯于此宫内迫周皇后悬梁自尽,至清康熙时为康熙幼年时代寝室。内有“正大光明”匾,清朝雍正帝设“秘密立储”制度后传位诏书藏此匾后。清初,该宫也是皇帝的寝宫,而至清代第三个皇帝雍正移居养心殿后,皇帝就不再居住在这里了。
- 昭仁殿
- 弘德殿
- 端凝殿
- 懋勤殿
- 交泰殿:故宫“后三宫”之第二宫。面阔进深匀为3间,单檐攒尖顶。该殿是皇后过生日举办寿庆活动的地方。

- 坤宁宫:故宫“后三宫”之第三宫。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该宫仿照沈阳故宫重建。面阔连廊9间,进深3间,重檐庑殿顶。紫禁城内最具满族住宅风格宫殿。明及清朝雍正帝之前的皇后寝宫。雍正后,西暖阁为满人的信仰——萨满的祭祀地,东暖阁为帝后成婚的大婚喜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