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北京故宫三大殿南面第一座,该殿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和屋顶最高的大殿,堪称中华第一殿。因皇帝登基、册立皇后等重大仪式都在此进行。它是皇权的象征,因而在各种形式上都刻意追求,以示与众之不同。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都建在三层汉白玉石建成的基台上,合称“三大殿”。“三大殿”和东面的文华殿、西面的武英殿合称“外朝”。三大殿建立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太和殿的皇帝宝座正好就在这条中轴线上。这条中轴线正是明朝时北京城的中轴线。
历史
太和殿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建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奉天殿。“广三十丈,深十五丈”,即长95米,宽48米,面积达4522平方米。而明代太和殿则是神乐观的正殿,也就是清代康熙之后的天坛神乐署凝禧殿。
- 永乐十九年(1421年)遭雷击焚毁,正统元年(1436年)至正统六年(1441年)重建。
- 嘉靖三十六年四月丙申(1557年5月11日),遭雷击焚毁。四十一年(1562年),完成重建,改名为皇极殿。
-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大火,天启七年(1627年)重建。
- 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名为太和殿。
- 顺治三年(1646年)和康熙八年(1669年)各重修一次。
- 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二月初三半夜,由于太监失误,太和殿西边御膳房失火,太和殿再次被焚毁。
-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至三十六年(1697年)重建。现存的太和殿即是这一次重建之后的成果,仅为原奉天殿的一半大小,所以相对原来建筑的基座较小。
辛亥革命后,清逊帝仍居后宫。袁世凯意图复辟帝制,以三大殿为宫殿,对内外装潢有所改动。其中写有殿名的匾额上面的满文被凿去,汉字移至中间。
太和殿长63.96米,宽37米,面积2368平方米,殿高26.92米,加上下面的须弥座和高达8.13米的三层台基,共高35.05米。台基上有大量的龙凤石雕。太和殿殿顶用的是重檐庑殿顶设计,只有宫内最尊贵的建筑才能使用这样的设计。
太和殿共有楠木立柱72根,最高的12.7米,最粗的直径1.06米。原楠木巨柱早已毁于大火,今太和殿的柱子乃是清朝重建时用松木拼接而成。其中包括宝座旁的6根沥粉蟠龙金柱,是宫内其它建筑物没有的。殿内的天花、藻井等的设计,康熙十八年以前也是所有宫殿中等级最高的。改建后面阔低于太庙前殿的68.2米,和低于长陵享殿棱恩殿面宽66.75米。
主要用途
皇帝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派大将出征远方等事件,皇帝都会在太和殿接受群臣祝贺,这样的仪式叫“朝会”。朝会会用到大量的陈设、乐器等的设备,规模极大。
皇帝会在大殿上接受大臣的叩礼,有时还会在太和殿设宴款待群臣。平时,太和殿空无一人。
细节设计
殿内主体设施
殿内正中为雕有九条金龙的楠木宝座,叫金漆九龙龙椅,俗称金銮宝座。宝座设在一个高约两米的朱漆方台上,正面和左右有7层台阶。宝座后面有雕龙金漆屏风。6根沥粉蟠龙金柱上的龙,龙头全都望向宝座。宝座没有椅腿,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约宽1.67米、深0.67米的须弥座底座。宝座四周有象、鹤、香炉等摆设。宝座上悬挂有乾隆帝御笔“建极绥猷”匾。
皇帝所坐的宝座正上方,是一个雕着蟠龙的藻井。上面的蟠龙嘴里含着一颗大铜珠,名为“轩辕镜”,旁边还有6颗小珠子。相传如果不是受命于天的人坐上宝座,龙珠就会落下来,致那个人于死地。除此以外屋顶还有各种各样的龙的图案。
殿内装饰
太和殿内外地面铺砌的砖叫金砖,每块边长约为0.67米,全太和殿共有4718块这样的砖。所谓的金砖,实际上是苏州等地烧制的高级砖块。其烧制程序十分复杂,前后时间花费长达半年以上。成品还需经过仔细挑选,才能铺砌在太和殿上。
天花板上又有寓意“水”的藻井。其上还有专为太和殿描画的彩画,以龙凤图案为主,大量使用金色。彩画同时也应用在柱子等地方。
殿顶装饰
安装在太和殿殿顶两端的鸱吻,是故宫内最大的一对鸱吻。太和殿垂脊下面的仙人神兽像,也是紫禁城内最多的。
太和殿(金銮宝殿)檐角尖端上的装饰物。从左起第一为骑凤仙人,其次为鸱吻(音吃吻,龙的九子之一、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装饰物越多,建筑等级越高。
太和殿是唯一有十个饰物的建筑。在中国古建筑的岔脊上,都装饰有一些小兽, 这些小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
重脊前为什么用仙人骑凤?
传说:齐国国君齐泯王,一次作战中失败,来到一条大河岸边,走头无路,后边追兵就要到了,危急之中,突然,一只大鸟飞到眼前,齐王急忙骑上大鸟,渡过大河,逢凶化吉。古人把它放在建筑脊端,也表示骑凤飞行,逢凶化吉。
为什么要选用这些小兽安放在古建筑上呢?排列顺序:
- 龙,或鸱吻(音吃吻,龙的九子之一),最喜欢四处眺望,常饰于屋檐上。
- 凤,比喻有圣德之人。据《史记·日者列传》:”凤凰不与燕雀为群。”这里充分反映了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
- 狮子,代表勇猛、威严。《传灯录》记载:”……-狮子吼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狮子作吼,群兽慑伏。”
- 天马,象征着威德通天入海,畅达四方。
- 海马,我国古代神话中也是吉祥的化身。
- 狻猊(音酸泥),古书记载是与狮子同类的猛兽,也有说为龙的九子之一。
- 狎鱼,是海中异兽,传说和狻猊都是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的神。
- 獬豸,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猛兽,与狮子类同。《异物志》中说”东北荒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忠,见人斗则不触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
- 斗牛,传说中是一种虬龙,据《宸垣识略》载:”西内海子中有斗牛,即虬嫡[虫旁]之类,遇阴雨作云雾,常蜿蜒道路旁及金鳌玉栋坊之上。”它是一种除祸灭灾的吉祥雨镇物。
- 行什,一种带翅膀猴,背生双翼,手持金刚宝杵,传说宝杵具有降魔的功效。因排行第十,故名“行什“。颇像传说中的雷公,大概是防雷的象征。古代建筑上的脊兽,可见的行什仅一处,就是在太和殿上。
把这些小兽依次排列在高高的檐角处,象征着消灾灭祸,逢凶化吉,还含有剪除邪恶、主持公道之意。古人把建筑装饰上这些走兽,使古建筑更加雄伟壮观,富丽堂皇,充满艺术魅力。
太和殿的鸱吻,每个由13块琉璃构件组成,约重4.3吨,高340厘米,宽268厘米,厚32厘米,而这些仙人神兽像也有建筑功能。屋脊的坡度会使脊瓦下滑,交梁上需要铁钉固定,为了保护铁钉免受雨雪侵蚀,这些仙人神兽像就用来当铁钉的帽子,并起到装饰作用。垂兽、套兽、戗兽也都是一样的作用。
殿外陈设
太和殿前的露台,也就是“丹陛”上,摆放着一些陈设品。比如说东西两侧有铜制龟、鹤一对,里面中空,有重大典礼时用作燃放檀香。此外还有计时用的日晷、象征性的衡量仪器嘉量、铸造于乾隆年间的香炉等。
此外,太和、中和与保和三大殿所在的台基上,设置有龙的头部形状的排水口。下雨时,排水头一起喷水,形成“千龙吐水”的景观。
主要用途
皇帝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派大将出征远方等事件,皇帝都会在太和殿接受群臣祝贺,这样的仪式叫“朝会”。朝会会用到大量的陈设、乐器等的设备,规模极大。
皇帝会在大殿上接受大臣的叩礼,有时还会在太和殿设宴款待群臣。 平时,太和殿空无一人。